 鲜花( 2)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6-7-20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怀疑家作证
) S) H3 E& S6 U' D, L. f/ [ ──巴比伦
9 [9 ^ W/ |( E; h! V3 Z7 Q+ A& X5 q1 |. G, O* E. c4 s( i9 a
戴大卫这次登台演讲的时候,竟有一部分人轻轻地拍手称赞他,他微笑表示谢意,随着便开口道:
4 [2 N! _ b+ a, Q. @ N
3 k" N+ s& ]/ ~+ E “且看那伟大的巴比伦在它最鼎盛的时代,这一座城似乎注定要永久存在的。所谓‘金城’,已逐渐增其势力,直到现在它已成为古代的奇观了。”4 t0 y2 y1 O; }8 |9 l
$ v# u: w' B$ s! o' Q, | “它并不倚仗别国来供给它的粮食。它设计了一种字母;开创了数学的难题,发明了计时的器械;想出用最贱的材料──泥──盖造巨大建筑的计划;掌握了雕刻并琢磨宝石的艺术;知道如何去复制人与动物形体的轮廓;在织物方面达到精美的境地;研究星球的移动得出丰盛的结果;苦心制定了一种法律制度;看出了准确年代学的价值。几乎在每一门科学的研究上,它都作了一番发起的工作。而希腊的艺术和学识,有许多地从巴比伦而来的。”* e: K3 C! q7 u& V- ?
$ c! n) N) C8 ~. n& W" A “是的,世界从未见过这样的一座城。它那坚强的壁垒,高达二百余尺,在城墙顶上几辆战车可以并肩竞赛。天气睛朗的时候,旅行者远远就可以望见那些高耸云霄的宫殿和庙宇,闪烁于阳光之下,好不动人!”. e, }8 }6 k- ?7 r
) B+ l1 }. S; A" }8 V
“那时巴比伦非但是世界的主人,而且它也是很稳妥地位于当时世界最富饶的区域中。史学家希罗多德说:‘我若将我亲眼所见之土地肥沃的状况,一一叙述出来,恐怕人家要怪我说谎呢。’”
; E" [7 H( U# o9 ]. i8 t& p% E4 G, L: z5 R$ G
戴大卫见爱姆孙先生站了起来,晓得他又有问题了。7 K! A; R* j8 A+ h0 W4 n+ I P6 b
( l; j1 Z, s2 p. Q7 d* V. y0 S
爱姆孙发言道:“在座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些关于巴比伦的事实。我们至此地来是要听反驳宗教的信仰,并不是听巴比伦之过去的光荣历史,无论它是多么精彩。”
$ x/ }5 T4 N8 j: A% I$ X( f8 [" h/ {3 K/ x. g
“我愿意诸位是承认这些事实的,”戴大卫微笑答道。“它们对于我所讲的题目,确有关系,因为甚至在巴比伦尚未统治世界之前,就有一位先知在书中公然宣称‘巴比伦素来为列国的荣耀,为迦勒底人所矜夸的华美,必像上帝所倾覆的所多玛蛾摩拉一样。’以赛亚13∶19。”
, L+ s/ U+ A1 z4 `& U) h2 M( a3 B+ @0 `6 G" T1 H+ c. A5 F+ t
“这两句话固然很简单,但它们却绝对地驳倒了你的主张,就是说圣经预言是像古希腊的特尔斐市神卜一样,无论如何,总可以将事实解释到一种似乎应验的地步。”
% U9 h7 N! U0 z0 ?$ s
1 w7 O+ \- W- ?1 I “说实在的,那大胆的先知就等于这样说:‘我看见巴比伦的伟大,我也看见它那似乎不能攻破的城墙。我知道它势力强盛,是世界最大的城。然而这似乎不朽的巴比伦城,将要像所多玛蛾摩拉二城那样完全消灭。’”
2 Z, b# f" r* R/ i3 {: C) ?0 d: ]' d& J5 {' h u
“今天我们追溯巴比伦的历史,在座可有一个能用这样几积压简短的话,或用其他任何的话,来更明白地描写巴比伦的现状呢?”2 Z2 v* o2 u( b
M3 ?! }6 G% r8 [. C' C “上帝看见你,爱姆孙先生,和今日所在其他的怀疑者,所以他使圣经的先知将他的预言说得如此地清楚,以致诸位永远不能说他说的是双关的预言。所以以赛亚先知接着又说(廿节):‘其内必永无人烟。’而且他为避免有些精明的怀疑者或者误会这句话的意思,故又加了两句说,‘世世代代无人居住;阿拉伯人也不在那里支搭帐棚;牧羊的人,也不使羊群卧在那里。’”
) I1 m: ~" ?. F& ]+ e, P, Y( W; B8 L8 R M8 p4 X) \3 L: s% F
“试问在这几句话中,谁还能说有含糊的意思在内呢?这里可有不懂这几句意思的人吗?”, m" y( {$ a# y, s/ H
! [$ @. d8 O9 V- o/ K4 w( s “然而并不是这样就算完了。虽然这些话是很清楚的,但是其中的预言在人看来似乎是绝对不可能的,以致多数的读者都要将先知看为是弄错或者癫狂了。先知耶利米也有证实以赛亚的话,而且这些先知所写的意思,实在是清楚的,无论任何国家、地方或人民对于信息无法误解的。”
* M T4 p7 X, x7 W4 n3 ~3 U. z* ?0 f$ Y% @. T1 i. s! ]% r A
“‘你(巴比伦)必永远荒凉。’(耶利米51∶26)‘巴比伦必成为乱堆,为野狗的住处,令人惊骇,耻笑,并且无人居住。’”(三十七节)
9 a6 F4 d, k8 ?$ i& A; M
4 o0 d3 M$ k, R3 R+ d" i 这时爱姆孙先生表示要发言。他说:“警告者警戒也。既有这种信息提到即将的毁灭,百姓们若晓得这些预言,自然应该有准备了。”
- {! Y7 @* w7 O; ^; K4 e6 v2 ~3 c, h( B4 ?. ^7 w
戴大卫答道:“是的,巴比伦的百姓也许已尽了他们的力量和本事去抵御他们的命运,但是这不能使他们有何益处,因为‘巴比伦虽升到天上,虽使他坚固的高处更坚固,还有行毁灭的,从我这里到他那里;这是耶和华说的。’耶利米51∶53。”
9 T3 L. r, X! ?6 e" D# ~" ]' n$ Q# e9 D2 D$ c9 p
“巴比伦今日有人居住吗?连一个也没有。那否认这预言之真实的人在那里呢?爱姆孙先生,我直接地请问你:这些预言是真的吗?它们可曾应验吗?”: k N; H6 R. r% p* v* _3 C
! B8 A" `; h4 e% L
露茜怂恿着说道:“父亲,你说吧。”她又转向旁边的乔治,轻轻说道:5 u& _ c9 F9 b! T1 l, O9 l0 p
1 j" P- j/ H" g( \$ `! c: J “看上去父亲真被他难倒了。”3 \ Q9 U, E, e! M
- `9 G6 [9 F1 M' p “看上去确有点糟糕啊。”乔治承认道。
& A% u* v7 R9 G; @. u; J7 I! K+ ]
# M5 N6 S8 y: I 戴大卫又问道:“爱姆孙先生,你以为这些预言是错的吗?”
$ W4 E e4 [! t5 z& M' x3 V" x0 a$ e9 p! N/ a& x) ?
爱姆孙答道:“自然每一个小学生都知道巴比伦已多年没有人居住了。但是戴先生你怎么知道这些预言不是在巴比伦毁灭之后写的呢?”爱姆孙坐下之时,有一部分人表示赞成他这问题。! n) g W; G, @6 g- k' _
/ t" `8 D" F1 U/ F+ H9 a
“你断言这些预言是在基督的时代之后写的吗?”戴大卫问道。- G6 D, V2 V/ u1 Y3 p" ]- B
# L$ q1 {: l3 [) S
“自然不是,”爱姆孙先生答道,“因为人人晓得它们是包括在旧约的希腊译本之内的。”
* y7 }8 D9 T* }. t+ [) G; _+ B# b" j: e0 r
戴大卫道:“不错,所以整个问题的难点就是,以赛亚和耶利米的预言是在何时写的呢?它们既包括在旧约的希腊译本之内,它们必在译本尚未译出之前就已经写好了。请问旧约的希腊译本是在何时作成的?”
+ j" w% Q* i7 T/ A" d7 Y( T# c2 f
“约在公元前二百年,”爱姆孙答道。2 ^9 c/ r* @- ?5 z4 W/ F/ r
, H `0 \3 \: H
“不错。”戴大卫答道,“为这次讨论起见,我愿意接受公元前二百年为著作这些关于巴比伦的预言的日期,爱姆孙先生,你愿意接受公元前二百年为发出这些预言之最接近可能的日期吗?”# X. e% g8 a4 e, k, @$ f4 s% T
" ^0 _" E1 y) m4 Z “当然,当然。”) l' a" }2 r% Y7 l; L! z; K) }
4 b" K( K1 E3 ^0 g% A9 e “在座可有人主张更迟一点的日期吗?”发问题后,戴大卫稍停以待回答。无人发言,所以他便接着问道:“那么我们引证的这些预言,决不会出在公元前二百年之后,对于这一点诸位都同意吗?”他又停下待人回答。听众点头表示同意。
* H y5 l9 Q8 n' E" `- S2 Q" o9 D' H: _% N+ E0 b
“所以在两桩事情上我们是同意了:一,这些预言是真实的;二,它们决不能在公元前二百年之后写成的。”/ {& V( t- v; V, S$ J# t
/ a! U6 ]( G- S$ K 爱姆孙先生又发言了:“戴先生,你若承认你所引证的预言,不是在公元前二百年之前而写的,那么你已放弃了你的主张,而你所维护的道理也失败了。”
- J/ S6 f& F9 N. w# M
" \/ q! Y: P0 I3 G8 M8 y 戴大卫微笑道:“反之,不信圣经的主张,却要因此而陷于更困难的地位呢?”- L+ o; k" ^- U; ~8 A; x4 u
6 w2 n( y+ R7 H# h
“怎么会的?”
' O) O" u6 F( u4 x# i4 Q, `9 ?9 O6 }# a
“因为一桩惊奇的事实,就是那些最好批评的怀疑派,都承认这些预言到了基督受难的多年之后,方才完全应验的。”1 ]/ @- V" z. N# b1 q; a k7 L. n
! A% ~, T2 y/ x: F- l/ [
会场各处只听见一片的惊讶声。乔治扬眉望着他的妹妹。
/ R$ V- f$ ~) ~/ ~1 G, l- H5 D5 j4 y- Z& k" p" a9 u1 K: }
她很快活地微笑着,因为她觉察那真的争辩已开场了。她的母亲有点懊恼的样子。爱姆孙先生却好像受惊了。听众的身体倾向前方,非常注意地静听着。/ t* O; p3 ?4 D
7 U$ P. l. Z5 J% I& {4 q) u" G
路茜向乔治耳语道:“他的辩论已逐渐趋于确实了。”
/ K+ _9 a9 {- y: }1 \& u1 P8 U& A0 _8 n
“且等一下,父亲还没有讲完呢?”' D+ G S+ C1 J, d. Y# `( z- d, }
7 f" P4 w# S, P “我盼望他没有!”她微笑道。' C* q# M4 H }' R$ {5 k
8 e" `4 h# o( X% Z% s9 G% A: n3 v 戴大卫接着说道:“然而并不是这样就完了。这些先知非但预告巴比伦的倾覆,而且他们也看见并描写巴比伦今日的状况,现在离开他们发出那些预言的日期,至少也有二千年了。”
* \' J% S7 J) d
5 X4 D; X0 P/ `% L “请诸位留心把下列的圣经章节读一读:以赛亚13;14∶4-24;21∶1-10;47∶1-11;耶利米25∶12-14;50;51。这些希奇的预言中细节,足可以充满一部书。凡认这些预言为含糊的,请举手。”( f" y1 c; |5 }3 `( N
) O* s) C. ~2 d: i
没有举手的人。8 I8 P: L2 v9 L; F
* e7 Q9 X; A4 b “现在凡认这些预言是清楚明显的,请举手。”
9 \* ~4 r: L+ B; }3 B
4 E8 l, y3 }& z1 h' D0 H 这一回却有许多的手高举起来。戴大卫说:“看上去几乎是一致同意的。”
* K4 J0 [, x0 ]% P7 L1 B* R+ w) h3 |& I0 g
“既然大家公认预言是在写成后经过了好几个世纪,方才应验的,那么决没有人会主张预言是在预告的事情发生之后而写的了。在座诸君可有抱这个主张的吗?若是有,请举手吧。”戴大卫等了一回,不见有人回答。
2 h' N. ^/ }6 H+ ^, ?) r* l+ A- s& I9 W2 j
“好,我们现在且把此点弄清楚了再说。凡承认预言是清楚和确定的,而且是在事前预告的,请举手。”这次立刻有许多手高举起来。" f) l& Q1 L! h6 \( c8 q0 G6 Z. ~
8 b( N3 f! t% k0 Q5 x4 s
露茜和乔治向四周一望,又互相望了一眼,微微笑着。. c9 b) T# ^+ e8 f& I3 C) m
" y& i+ d0 r/ J5 @3 K* j3 n
露茜冒昧地说道:“看上去戴先生在初赛中已得胜了。”" |9 j; k- F3 V4 ~
1 d" [4 ^$ [7 T" ]! e7 j. A) b7 ]4 m 爱姆孙先生的样子似甚困惑。“我头一趟看见父亲这样的不安呢。”乔治说道,于是他倚于父亲,又开口道:, [- Y% f" M; l3 n# [+ P
8 [. c; u) s3 y) T8 L8 c
“父亲,今天的听众大半是基督徒吗?”
2 k& O) l$ {! R2 j2 U* ^# I: c* C! y; w u l: }
爱姆孙先生皱眉头答道:“不是,所以我才不明白这样的表示啊。这里有许多人我都认识的,他们与我一样抱着怀疑的态度,但是看来他们已表示赞成戴大卫了。”
' _9 {) _$ ]$ [* _/ g4 V
2 V, d) \" Y" r. J9 B+ h' @ “你还能有其他另外的表决吗?”乔治问道。4 A7 t# Z. a7 D# J2 O
7 g5 w6 S% a) s. s+ `: O
“照着他的问题那样措辞,是没有别法的,但是我们还未结束呢。因为──”他见戴大卫继续演讲,便中止说话了。
7 X" {, L* @$ t, n/ {. {# }: R$ p& b4 E; ] i2 M
“我所提出的事实,诸位既都承认,请问爱经孙先生你怎么解释它们的应验呢?”
9 k- }+ R2 l. w. j( c3 G$ h ^3 @$ g) |
爱姆孙先生答道:“那些先知乃是严酷的宗教家,他们看见大城中的种种罪恶──巴比伦在他们眼中乃是罪恶的像征,他们相信上帝的能力胜过城市,所以也相信他将毁灭它。故此他们更实际地预告他们心中所十分想念并企望的事了,这并不是由于什么超人的能力,曾给他们一点的先见。”
7 t+ y, O3 M( T
/ }# Y0 a/ C( K 露茜见父亲坐下,便点头轻轻说道:“还好,还好。”
0 u5 r* x& I8 e; n
' [5 z7 D/ P: g" P- V& h 戴大卫微笑道:“聪明,而且初听起来似乎是合理的。但是我们且再研究一下,倘若公元前二百年被认为是发出预言的大概日期,那时罗马的历史已超过今日纽约的历史一倍,并且罗马较巴比伦更日渐强盛。但是先知并未预告罗马的毁亡。二千六百年后,它仍存在。然而这些‘宗教热心家’也有同样的理由去盼望罗马的毁灭,正如他们盼望巴比伦的毁灭一样。”% _1 a ~0 r7 ]& E5 N: G! N
; d5 [, y$ O1 r: X4 C7 Z- | “爱姆孙先生的答案,是十分近于承认有神圣的助力了。他的解释却是根据着一种‘宗教的热心’,这种的‘热心’是如此的‘热烈’,以致它使先知们对于将来具有一种神妙的先见。但是除了因悲观和厌世而生的宗教狂热之外,似乎还有别的原因在内吧!”
5 N, R# ~0 d% @% @' N* `3 k
# O" U- H! i$ E) j, G7 I$ n “即使以赛亚和耶利米在一种宗教狂热之中,将巴比伦的毁灭猜对了,你怎么能解说他们预言的细节呢?”+ p: o/ \ X5 w! _1 u; z0 A
* h) _, H3 ~- K( o J" F2 b# t8 y1 Z “众人的眼光看来,像这样的一处地方,其上居有世界最开化的百姓,而且坐落于当时世界之最富饶的一处,日后竟要变为一个荒野,干枯,不毛而无人烟之地,是绝对不可能的。非但当时任何国家从未遭遇这样的不幸,就是欧洲、中国、美国,或任何地域──除了巴比伦之外,从未有过这样的灾祸,直到今日!”, h) D: v" H5 I1 I& w" l
' `7 V5 o4 G+ }8 y; i' d
“后来大巴比伦──世界的首都和怪城,与耶路撒冷作战,如巨人战侏儒,结果耶路撒冷变为巨人的奴隶了。可是后来的历史却宣告巴比伦和它的百姓已像夜间的梦幻那样消亡了,而耶路撒冷和它的百姓则至今尚存。除了说预言只是‘宗教热心家’的大言之外,先知所预告的这些事情,还需要一些解释呢。”
4 E( N2 s1 n: w7 w! y) K4 l% K, X, o9 U0 r v
“先知说:‘无人居住。’这是多么准确,多么不可思议的准确啊!但是这还没有完呢。世界上最重要城市座落的地方,往往选择得十分妥当,十分方便,十分富饶,以致百姓们多不愿意离开它们。城市也许陷落衰败,但是百姓们住家,总还能占据原来的一点地方。大马色、耶路撒冷、雅典、罗马、安提阿、亚历山大、拜占庭、西顿,由数千年前它们建立的时候起直到如今,一向仍为世界重要的城市。但是那完全覆没灭亡的,却是那最大和最富足的城,诸位怎样解释这桩事情,并且如何解释这一切都在多年之前已有预告呢?
7 E# [8 ]4 M5 H" [! C7 q) |6 _0 {/ m$ s: M: j1 A* k7 S
没有一人作答。, j9 {8 L, R" T0 F4 u% x
! ^' [5 p. V! n7 y; B- i 戴大卫接着说道:“我们还有证据可以提出,在以赛亚13∶20,我们读读这一句话,阿拉伯人都要继续存在呢?”
9 K; W/ q( A/ Q. |+ q0 x, G0 y
" y6 l7 c# e8 @ 当二千五百年前,只有少数低微的阿拉伯人住在巴比伦附近的帐棚之内的时候,巴比伦人乃是世界之傲慢的统治者。他们日后完全消灭,已由先知预告,而且世人全部知道,如今果真连一个活着的巴比伦人都找不到了。但是先知在事实上又这样说道:‘世上最强盛的民族,和他们那治理世界的大城,虽将消灭,然而这个小而无人注意的游牧的阿拉伯民族,却要继续下去二千年,而这骄傲的大城却要沦为瓦砾,及它原处的位置几乎被人忘记之后。’3 l: e4 [. z/ J1 }+ v/ B
1 X6 \! u# l6 q
“请问以赛亚怎么知道阿拉伯人仍要继续往在巴比伦附近一带的地方?而预言却明明含着这个意思。阿拉伯人既是一个流浪的民族,所以旁人猜度他们日后将要离开今日我们所认为巴比伦附近的一带地方,或者他们自身陷入灭亡,这是很合逻辑的。但是以赛亚怎么知道他们将存留在巴比伦古迹的附近,有二千年之久,并且他们今日仍在那里呢?若是今日在巴比伦周围一千里内没有一个阿拉伯人,那些怀疑派不是又可以大地嘲笑一番了!”/ w% }+ ~8 B9 I7 n1 S d
& i4 e# |- P( Z U “以赛亚怎么知道阿拉伯人要继续住在帐棚之内呢?在巴比伦的废址中,有充分的建筑材料,只要把它运到比较合适的地点就可以造许多的居民村了。但是阿拉伯人到今天还是信在帐棚里面。这都是与常情相反的。在世界历史中没有别的民族符合这种情形。”
G3 K: @7 ^' A1 D2 v% P) S. T/ E7 A# n
“再者以赛亚怎么知道阿拉伯人将来不用巴比伦的废墟来挡身呢?”
3 |4 H$ B% k) D. X. D2 Y# ~; z8 x- h- E- K+ x0 K: R, B, r
“近年有许多探险家和考古家都宣称他们不能使阿拉伯人在这古城的旧址上过夜。米南武官曾带着六个全副武装的阿拉伯人,介是他‘未能劝动他们在此过夜,因为他们惧怕恶灵。要除去他们脑中这种观念,是不可能的。’──‘旅行记’第235页。然而人人都知道阿拉伯人乃是勇敢无畏的战士。”6 `, f3 z5 Y) W
4 i' P" C, b) f( c6 R 爱姆孙先生插言道:“你在这关于阿拉伯人的小小预言上,说了不少的话,但是有几句若是用来描写高加索游民的状况,也是一样妥当的。他们也是游牧民众,大半住在帐棚里面的。”. M: y7 t Y3 n5 t
9 w. h& |* V0 c2 W# N
戴大卫解释道:“关于阿拉伯的预言,明明是这样的准确,就是连你爱姆孙先生都不能否认预言之准确。怀疑家因见今日的事实已非常奇妙地应验了古代的预告,所以就把高加索游民拉了进来,以便减少预言的力量。”
$ j7 O. ]; \7 a% X; u* y" K0 H$ h( f' d% z, K
“但是高加索游民的情况,与此毫无关系。第一,他们在以赛亚的时代尚未出世。二,他们确是各处漂泊的。他们永没有像阿拉伯人那样,留居在古城废址的附近,有数千百年之久。所以,即使当以赛亚的时代已有高加索游民生存于世,他的预言也不是指着这一班人而说的。关于阿拉伯人的预言,在每一点上都是惊奇无比,而且它所见证的力量也是与日俱增,这是无可否认的。”
5 d5 T% q5 _+ s9 S0 V2 M J9 c9 i6 j/ {1 H
爱姆孙先生又表示他想发言了。“我承认你已经引证了不少惊奇的事实来证实预言的神奇,当然你不想以几桩非凡凑巧的事情,或惊人的猜度,就可以使我们信服了!你由巴比伦而得提证据,大概快要讲完了吧!”9 T0 l- g# W- ]
! Z5 d6 b8 ], k: g 戴大卫道:“还有多得很呢!我不过只讲了许多证据的一点皮毛而已。单是这一段预言就是一百多项特点,每一点对于预言的先见都有非常的证据,若是一一解释出来,足以充满巨著,我打算用些工夫再提两点。”
+ x# P2 T" s. q6 N& ~1 @' @6 Q. U+ v a* ]8 B: j) U
“耶利米书51∶58说‘巴比伦宽阔的城墙必全然倾倒。’这句致命的判词发出之后,又经了好几世纪,巴比伦的城墙──历史中之最坚固者,依然列为世界七奇之一。”
" B+ Z! c0 Z4 N5 A+ c7 B# H7 g; y' I0 |4 g
“无论这个预言或是它的应验,都不算得什么希奇,”爱姆孙先生插言道:“你认为先知的人,他既预言大城的毁灭,当然也就会提到城墙的倾倒了。”% Y c2 Z t" b8 J4 P9 \6 z! Y0 Z
& S. g; b; |. t3 e: ~7 T) Q# C 戴大卫答道:“你忘记古代的大城都有城墙,而且有些大城的城墙虽不及巴比伦的那样坚固,但是城被毁坏之后,它们的墙往往存立保留。借此我要证明耶利米是不错的。假如巴比伦的城墙今日仍然直立在那里,与先知的话争相对抗,这未始是不可能的。且看中国的万里长城,年代虽较巴比伦的城墙尤为悠久,而坚固则不及,它不是还存吗?若是,爱姆孙先生,你能告诉在座诸君你曾看见巴比伦之伟大的城墙,突出于四周的平原,像埃及的金字塔一般,那么圣经将要受多大的打击啊!但是你却无法这样说,因为先知的预言是准确无误的。”) k5 @: A2 E1 F' W5 i6 N
$ O6 `' n1 E+ O' Z' C4 C “末了还有几句话:‘迦勒底必成为掠物;凡掳掠它的都必心满意足;这是耶和华说的。’耶利米50∶10‘你们要从极远的边界来攻击他,开他的仓库……毁灭净尽,丝毫不留。’二六节‘有刀剑临到他的宝物,就被抢夺。’三十七节‘多有财宝的啊,你的结局到了。’耶利米51∶13”0 ?8 U3 R9 I; _- Z
5 O' \: J- H4 J# f
“这里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一,在‘凡’的一个字中,含着巴比伦及迦勒底其他的城市将要常被掳掠的意思。预言曾判定推罗、尼尼微及其他许多城市的灭亡,但是从未对这些国说过如上的预言。”
# E$ r, g$ V% h4 c9 D
! h4 V: `, c: `, l5 ^6 R “二,先知怎么知道迦勒底有丰富的财富,足以吸引并满足一个一个的掠夺者呢?推罗是世上最富足的大城之一,但是经过尼布甲尼撒一次的掠夺之后,便没有剩下什么来吸引别的侵略者了。”0 ?& e( C! y# U6 h" `
6 r8 I: ~) S. p9 x) N- W
“但巴比伦和它周围地方的丰富的财富,却不是这样。往往一群战士刚将该地大肆劫掠之后,接着便有另外一班军队,又去此地重作一番劫掠的工作。”. x8 ^" G2 r; _
2 C9 P: Z8 {2 h; k# m% } B
“古列夺去了大批的宝物,薛西斯和他的军队单是金子就拿了一亿五千万元,其他贵重的宝物还不在内。其后就是亚历山大,他非但没有发现巴比伦的财富被人劫掠殆尽,而且他还能由它的贮藏中提出巨款来奖赏他大群的军队,每人五十元。亚历山大死后,帕提亚人继之糟蹋此地,有二百年之久,其后罗马人由远道而来,按着预言,也是为着同样的目的。”0 \8 h2 v5 R( g, [8 b$ A
2 n4 N- a# \2 t$ i6 L
“一般人都要想,一个地方经过数百年的劫掠之后,决不会再有贵重的东西剩下的。怀疑家吉本氏可算是这段预言之最好的评注者,因为他是在无意中充当的。他在书中提到无数远征的队伍──包括数百年的历史──都是为劫掠巴比伦及附近城市而出发的。他说人家几乎疑惑他们夺得的财物,是从一个东方富有的岩穴中劫来的。吉本又说后来罗马人在希拉克略的指挥下,前来蹂躏迦勒底之时,‘虽然多数的财宝已被劫至他处……但所剩下的财富仍似乎超出他们希望之外,甚至满足了他们的贪欲。’──‘罗马帝国衰亡史’卷四,480页。”
9 l+ C7 q# X. U/ C
6 q3 [. C& o" w* @! ?* u) @, { “吉本又提到在636年,预言发出后之数百年,另有一班侵略者的喜乐:‘沙漠上一班贫乏的强盗,忽然出于他们意望之外而变为富足了。每一室中都显出一种宝物,或是嵌在美术品中,或是炫耀地展览在外;金、银、各种衣橱和贵重的家具,其数目之多远非人的幻想所能猜度──。’卷五,180页。要记得这还是在世上大批的军队和强大的侵略者实行了数世纪的大规模蹂躏和劫掠之后!而且诸位都知道就是截至今日,还有贵重的宝物从那里不断被发掘出来呢!”
/ D! O* j( ]4 V1 U2 C1 s0 E
! ?& B8 b; C8 {& j “但是在世上别处地方,却没有再开过这样的先例,虽经数次重复劫掠,却依然可以从不空手,并且能够满意而归!不仅历史验证了预言,怀疑家吉本所著的历史,也正是记载着这样的事实,这岂不是很奇怪吗?但是谁又能说这不是更表明预言之真实呢?虽然巴比伦没有几处地方能让我们面对一幅这样清楚忠实的画面。史学家即使现在落笔,也不能像二千年前以赛亚、以西结和耶利米那样地忠实叙述它的状况。”0 S7 v9 ^* L; ?1 D' t% G
3 J2 u) l3 P4 Q0 @! |" J8 q0 k+ ^6 h “你们也许相信他们作了聪明的猜度,或者他们一切预告之奇妙的应验,不过只是凑巧吻合;但是诸位若相信此种简单的解释,却是非常费解的。”- |* N% n$ a2 ~, `1 c0 D
4 g4 a- \8 a6 ^: l8 U “下次我要告诉诸位关于一位没有信仰之国王的历史。他决心打倒预言,并且利用他国中的财源和他著名大将的才干,以求达到目的。结果如何,请诸位再来听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