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283)  鸡蛋( 2)
|
本帖最后由 willl 于 2012-7-7 21:09 编辑
, m1 L4 x6 b/ I9 u
3 q0 x! t, `+ Y5 P2 H6 B/ x6 t. ~推荐一个我喜欢的作家和他的作品给大家。; m: Y }: L$ I# f# b$ \
) }# A/ W: @/ H* x! r' Y
曾在火车的刊物上偶然读过作家阿成的作品“雪乡”、“杀猪菜”,属于那种浓浓的百姓生活故事,感觉实在是太棒了。后来,在一些报纸上看过他的不少文字,真是一种享受。, b# `0 x* H* L: Q+ f* e
" T4 a0 i$ Z0 H/ V8 ~
在网上搜了半天,可能是由于版权问题,却得不到全文作品,但愿谁能搜到贴上来。
! S+ F% ^9 z' i: V$ D
: F$ m5 o( @7 w/ M3 |) R4 U
) h5 y9 r6 D6 v; b8 V2 V
) _4 y2 `& U+ Z3 H3 u* s. j) @
/ I) {, @( A/ X$ W3 j2 [6 o/ P( h
4 k8 r# B" T: L9 |) J7 Z! f$ c" Z% M. c
. D/ X" R b; i( h8 J8 d& R阿成:城市代言人
: Z) N) U4 e; [/ @7 I; I# U' o
$ d5 H/ X/ e2 l) N- H' K阿成,原名王阿成。生于黑龙江省,生长、生活在哈尔滨。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曾半工半读于哈尔滨交通职业学校,三年半业余的黑龙江科技职工大学中文班和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让他获益匪浅。当过临时工、司机、业大的教员、工会干事、俱乐部主任、编辑、总编室主任、副总编等。现任哈尔滨《小说林》、《诗林》总编辑,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编审。著有长篇小说《咀嚼生命》、《忸怩》、《马尸的冬雨》,短篇小说集《年关六赋》。 3 N+ i3 \* \8 e, Z. N# g# X2 X
9 \; ^& t; B# s1 T
. I. x* c& V' C+ [4 Y “上世纪50年代,这座城市人口不多,很幽静。江沿上是一个巴洛克的建筑,那个建筑是很好看的,一个烤地瓜的老头,一个小孩站在他跟前,烤地瓜的香气出来以后也有种诱人的味道,总觉得这个城市像一幅油画一样,那种感觉实际一直在我脑海里存在,那种香味至今还保存在我的灵魂里。透过烤地瓜的热气,我看到的是街道两边高大的榶槭树。在雨雪交融的街面上落满了绚烂的秋叶。”这就是作家阿成笔下那个怀想的城市———哈尔滨。阿成这个名字,注定会融入历史。
/ {: \; a& A/ o; I! U' N$ H+ {$ \
5 d+ N$ X/ F2 Q% N u 阿成的口述让人们知道哈尔滨还有许多雅号。丁香之城、东方莫斯科、中国小巴黎,还有音乐之城、榆树之城。据说,早年当地的满族人死后,都安葬在古榆树下,这真是一个奇异的风俗。一个叫斯叶阿的俄国女士说过:“哈尔滨的每棵树都是一座墓碑和艺术陵墓。”“走在雨雪交加的街上,我听到了从不远处传来了俄罗斯风格的手风琴声,几乎就是在那一瞬间,使这座城市有了某种特殊的旋律。这条街的街面是由无数个小方石铺成的,成鱼鳞状,闪闪发光,很好看。后来我才知道,我脚下的这条街是这座城市中最有名的中央大街。”一条既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街,就这样“流淌”在阿成的血液里。
7 ~# G# |# \+ t2 R8 ] J
& x- g3 E, i6 L7 y% T3 Z 在女真语中,哈尔滨的意思是光荣与梦想。
. k" Y4 v( H6 W7 a5 ` 松花江冰城母亲河
; y( M7 h; g& O7 r+ a, g 人生有两个阶段特别留恋江边,一个是他的孩提时代,一个是他走在行将就木的季节里。从这个意义上说,江水是一个富有童心的老人罢。阿成的眼中,它始终是深蓝色的,只有在夕阳辉耀之下才变成了一条金色的大江。漫步松花江边,是很多哈尔滨人的一个习惯、一份亲情和一份依赖。 2 R/ ^0 D6 F+ \ f7 V
# z0 Z E8 z$ Q% Z( G 阿成说:“我第一次看到在严寒的日子里冬泳,也是在这条江上。我常想,大约正是这条寒冷的江,培养与塑造了哈尔滨人坚韧的性格。这条江不仅是一条充满慈爱的母亲江,更是一条强悍的天河之水。这是一桩让哈尔滨人感到自豪的事。” : D. a$ f) p2 b3 B$ Z. X
% `$ j$ h' m) `6 ] 教堂城城市有灵魂 哈尔滨有这样一个称呼,叫教堂之城。没有钟声的城市,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这种感受或许源自阿成儿时的记忆罢。那时候,哈尔滨有很多的教堂,像他家对面的圣母报喜教堂、圣·尼古拉大教堂、彼德·保罗教堂、圣母安息教堂等等,全城有二三十座。当教堂大大小小的钟声响起来的时候,所有走在路上的外国侨民都会停下来,在胸前划十字。 ; w8 o' Y, Q& r2 j
/ s: D/ G" A* I+ y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滞留在哈尔滨的外国侨民已经不多了,教堂的钟声已经全部停止了。然而,作为专营西餐的华梅餐厅却仍然执行着它的特殊任务,即在每天的大清早,在餐厅的门口摆上面包、鲜牛奶和香肠,专门卖给那些外国侨民。直到现在,阿成仍然难以忘怀:“的确,我一直为城市的这种行为感到自豪。这是一座富有同情心,富有人情味儿的城市啊。” 3 I) |& Y" _ W+ M$ z& {( A( {
. i$ H# O0 j7 o “哈尔滨故事” 2003年的1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关于城市的纪录片———以作家的视角返身回望一个城市,后成为冬天里的热门话题。1月15日和16日,两个不能再普通的日子,哈尔滨作家阿成以他对故乡的无限深情,带着他的《宽容的城市》从央视一套的纪录片栏目上悄悄走来。 * `2 @1 j5 F0 H7 t$ t0 Y
4 R8 e0 s3 k2 v
纪录片感动冰城人
! m: x5 E$ D3 \& |# t+ o 开播时,星空如幕,雪落无声,只有万家灯火在闪烁。然而总有一种感动,牵动着人们情感的神经。那夜无眠的有作家阿成。本已看过样片,可还是守在电视前用一个哈尔滨人的目光品味着。让他始料不及的是,深夜中竟有那么多的人守在电视机旁分享着他的《宽容的城市》———那一夜没断过的电话铃声和电话那头的无数颗热诚的心让他欣慰不已。无数个长途电话那端,他来自全国各地的好友,还有许多并不相识、却被他感动了的人们,在一同激动着:哈尔滨如此美丽,如此富有诗意!一定要来哈尔滨看看!更让作家阿成意外的是,这加起来仅有一个小时的纪录片给生长于斯的哈尔滨人带来的感动和震撼也是那么强烈,好多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都在抢着请阿成喝酒,纪录片使他们发现自己生活的城市是如此的诗情画意,他们为哈尔滨而骄傲,为此,他们要感谢阿成…… 惜时如金的阿成说,为它(纪录片)耗费一年半的时间,我觉得值得!
% A7 Z( x4 c5 g; ~3 l% l, {9 }$ Q; n/ O3 Z" W% ]; a; h& g+ n3 Z: ^
城市的代言人7 n* X# Z! P; Z
4 g( k9 h0 K D- g$ f; _
阿成说,我对城市的不倦书写,已经有二十个年头了。我一直希望自己成为这个城市的代言人,这对我来说,比荣誉和名气重要得多。在《宽容的城市》大作成名之时,应该说,他领到了这种奖赏。 如何比喻阿成和哈尔滨的感情关系呢?阿成说,这个城市与我息息相关,可以说哈尔滨是我这个人的组成部分,我对待这个城市,就像对待我的身体一样。 对今天的哈尔滨人,阿成想说,去热爱我们的城市吧,可以的时候,就为它做点什么。要保护哈尔滨的个性与魅力,光大它。我们在城市里做的每一件事,都应是对哈尔滨文化资源的补充,因为,我们不仅要把这座城市留给当代人,还要把它献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阿成说,这个城市给了我创作的滋养,情感的依托,还有一种成熟的思考。我对这个城市的书写,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它们在驱使着我笔耕不辍。我愿意用一生的时间来做这个城市的忠实记录者,我想也许会有一天,我们的后辈看到这些文字,会说一句话:感谢阿成!
# t( w+ E3 t% j& R& `
0 ]0 ~; q- M; _- J4 N! ^-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