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那些呼吁增加更多通货膨胀,希望借此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人们,他们其实是在玩火。6 q0 ^2 j8 \6 M. o6 V# h
; {5 o+ ~* s$ s- E+ \) i1 t 出现这样的局面倒是不难理解,毕竟4月的就业报告令人失望,而在慌乱中,政治家、观察家和媒体都在争先恐后地谈论该如何推动经济增长了。" e- c0 A4 p8 l7 K, v8 t
5 \+ j( F) i4 i$ E6 g3 k
在我们过去的好时光,希望财政政策扮演救世主的想法是非常常见的。只要简单减税,或者是增加联邦开支,经济增长就会获得动力,与此同时,企业对人手的需求也将得到刺激。
q3 d5 p$ t$ N6 d$ ^# m: @" R- L# J# \3 U5 d/ s8 K0 ?
可是,此一时彼一时。现在宾夕法尼亚大街的气候可不是增加开支,而是削减赤字。转化为行动,就完全和我们现在所期盼的相反。他们相信,我们更少开支更多进账才会有好结果。
+ d* l) e% O% j) K3 a' f
" F3 L4 @* I& X9 M9 t! A" p3 i8 j 千真万确,两党都不会赞同这样的做法。同样千真万确的是,今年的政治日程很是繁忙,我们要选出总统,还要选出若干议员。
) b2 V8 X. I* q5 J9 p8 P6 `2 x9 I
: P; ^8 }8 J! Q 这也就意味着,正如任何人都可以想见的,财政政策已经陷入了滞塞的泥潭。事实上,不但短期内很难指望有新的刺激计划被通过,相反,如果政治家们不能够达成一致,以立法手段阻止隐隐呈现的危机的到来,我们倒是很可能看到和听到大量与财政紧缩有关的谎言。2 O( C1 j; Y3 r7 L4 i
" o$ u1 c2 W5 ~: H. {2 k
结果就是,一些经济学家们觉得货币政策或许是唯一的解决方案。他们相信,联储可以采取更大动作去刺激经济,尽管联储现在的动作其实就已经大到不得了。 P* s* C3 w1 f5 }5 m# q8 k( c
/ X; p( t* X" H3 g, Z" n 这些预言家们承认,现在利率已经低到了可能达到的最低限度,与此同时,我们的金融系统当中也充斥着流动性。可是,他们还是强调,联储在设定通货膨胀目标时表现得太胆小,太羞羞答答了。
# i# o( q( v% x4 Q3 l3 j' t/ V d/ A. _. ~# Y j" F
一些人说,尽管货币政策制定者们对通货膨胀的控制不可能像我们控制汽车速度那样得心应手,但是至少,联储的目标可以影响到通货膨胀预期或者通货膨胀心理,进而达到操控其发展方向的目标。
K P8 e$ i. K1 ]- o) f
$ B' {# B7 `# y1 K4 f- S; E9 P 这些人希望看到的,是更高的通货膨胀。他们认为,联储当前2%的通货膨胀目标太低了,他们相信3%甚至4%才更合适。
0 Z+ ^9 ^" G: ]9 a. P. @
6 r% R# n. g; x6 X 他们说,在我们当前的经济和金融背景之下,更高的通货膨胀能够带来更大的好处。0 Q! V7 g: d1 a$ u/ E9 j, |, _ X
3 G( @) x' y% t* o" ?4 L1 S
比如说,高通(微博)货膨胀可以帮助债务人,而在住宅泡沫和金融泡沫相继破灭,经济陷入大衰退以来,很多人都背上了可观的债务。更高的通货膨胀意味着这些人的债务负担可以减轻,他们能够以更廉价的,更容易得到的美元偿债。2 i, ?) [( F0 @) O$ C
4 Y, `2 @, ^% O! ^8 _( H# y9 s" v
更为重要的是,物价的更快上涨会鼓励或者说刺激人们和企业更快开支。在价格上涨的时代,持币待购是种糟糕的做法,因为等的时间越长,手里的钱越没有价值。% C7 N6 b9 V1 R$ D8 m
" j* L. A) i0 N1 v3 i, W
换言之,我们要买就现在买,因为价格会上涨,我们要投资就现在投资,趁着设备还廉价,我们要雇人就现在雇人,趁着工资还没涨。
6 g: W9 v! y% i, c6 i4 q3 Z4 S7 k* t/ w/ s* P6 A
可是,通货膨胀是双刃剑,绝不可能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的。
' V$ [9 |( T( X9 H4 r N" z5 j& a
1 _9 T) g f# R5 E 比如说,4%的通货膨胀率意味着价格每十八年就会翻上一番。这就意味着如果有人六十五岁退休,到八十三岁时,他就会发现,自己的退休金购买力已经被腰斩了。
" i/ D6 f5 e4 x9 E0 L y( G" ]: }6 c9 d& M4 W
债权人的日子会不好过的,因为他们收回来的是廉价货币。储蓄者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害。. U/ ]+ R3 B- N6 j7 c$ r; i% |
* e. n1 t- ]& {! e; J5 ~
更要命的是,这其实是开了个口子。当我们设定了4%的目标,就不要再指望它会停在4%,8%甚至16%都有可能出现。1 p5 f2 h0 x- d( J+ ?; a
- b/ }5 U) p3 S: K0 I- b 这种不负责任的事情,万万做不得。(子衿)
7 R8 h7 Y- G+ n$ H! _ N
( {" b/ m8 p; _6 Z5 ^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