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  鸡蛋( 0)
|
难怪有人说这是一部揭露中产阶层婚姻真相的电影,每一段婚姻其实都难免千疮百孔!+ E+ K2 ~2 P) e) x4 W( j8 K
, R/ T. [( ?3 Q) R2 t( m& Q: R. f
《Last Night》剧照。7 h: o/ ?7 B+ P/ q! o: g
5 h8 `9 ?1 O' ?( K5 D/ o- u
文_李简
1 C, ^* E5 R/ q" t' ` ! h4 ~ q- y: ~& a+ a
《Last Night》这样一部电影,在国内必定会引来判若云泥的评价,夸它好的会赞其写实、细腻、心理描摹步步为营却又丝丝入扣;嫌它烂的会批评节奏拖沓、无病呻吟而且不知所云。目前微博上正在流行普通青年、文艺青年与二逼青年区别的造句,按这个模式,《Last Night》毫无疑问不是普通青年所喜闻乐见的作品,但同时它的重点,也不在于它的“文艺范”或者“二逼样”。赞它与弹它的区别,只不过在观众本身对于出轨滚床单这么一桩事,究竟有多大的兴趣与体验。* v! b- J& C2 x3 G+ i) c/ e
1 V2 u! S0 ~4 D1 w/ m& n所以,剧情发展到最后,在夫妻俩半斤八两、各怀鬼胎、欲语还休中戛然而止,其实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一般人家的婚姻生活,并不是那一夜的迷情多么生动难舍,而是日常中的怀疑与冲撞实在煎熬难度。此前女人对男人那所谓的预感以及因此而来的口角,不过是甜蜜的吃醋与撒娇,待到一切都真的有了行迹,乃至于自己都越过了界限,那份沉重才不由分说地砸向了婚姻。选择从此貌合神离,还是放下心魔彼此原谅?这是一个悬念,却也是一个难题。但无论怎么做,只怕都未必能够再回到原初那般的了无遗憾了。: T) G2 p/ ?- H8 N
! R; K0 a: G5 `为什么不去探究此后的矛盾、痛苦与挣扎呢?为什么不在抛出了这么一个具有普适性的问题之后找找出路呢?哪怕是像《廊桥遗梦》那样自欺欺人,或者是像《革命之路》那样彻底悲观,再不济就干脆来一出《生人活埋》,讲一讲背叛之后的报复吧。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奇怪之处,它在无穷尽的因果链条上选取了短暂的一段,极尽描画之能事,却在最具价值的情节展开前,陡然收手。也许可以说,对于出轨背叛,它毫无立场与态度。所以只有兴趣去展示人性贪婪的一面,却毫无兴趣去探究人性的后果,或者如何救赎。
( u2 k& H) P- R0 v) l \" p . E/ L; I; `( v9 X3 y
但没有态度也是一种态度。女人能从中看出,果然没有一个男人能挡得住诱惑,只要小三将领子开得够低;而男人们也可以释然,精神出轨不是比肉体出轨更背叛婚姻吗?既然大家都如此这般有故事,那谁都不必对谁有要求。影片对两人内心在各自的线索中如何一步步地进入与转变,费尽笔墨,正是想要引起观影者的共鸣—觉得似曾相识,觉得撩到了痒处。难怪有人说这是一部揭露中产阶层婚姻真相的电影,每一段婚姻其实都难免千疮百孔!9 [: s7 K7 H. R; @. C2 X. l
) o- Z! {" o4 C3 k, {7 P; G但对于真正的婚姻真相,哪怕是出轨的真相,《Last Night》又何尝不是肤浅的呢?或者可以说,它选择了一对肤浅的例子来进行示众。一直认为,对于家庭,对于婚姻,对于情感,乃至对于性,日本电影要比西方思考得深刻。渡边淳一的三部作品《失乐园》、《爱的流刑地》与《婚戒》,先后被搬上银幕,都因婚外恋的主题而被称为日本婚姻伦理三部曲。在这三部电影里,东方人的婚姻危机来得无声无息却又异常猛烈,公俗良法、社会舆论与家庭责任,构成制约私欲恣意的另一面,当矛盾激化到无法化解之时,甚至只有死亡一途可以选择。
& A: f1 u* k5 h
E* f }0 [; r( n* e3 F' Q$ Q东方人原本是内敛的。所以他们发明了佛教,接受了欲望之苦的教义。在世俗中,许多人懂得自我提醒,每个年龄阶段有各自该做的事。言下之意,过了青春期,便不要再去谈情说爱。在他们的心目中,钱钟书的婚姻可谓典范。钱先生对杨绛这样评价:在遇到她以前,我从未想过结婚的事;和她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未后悔过娶她做妻子;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 h% k; ~: Q" d, Y- _4 `; N5 D
: J, R8 t1 W. e% _
但那样的年代却又已经远去。今天是一个欲望解放的年代:结婚结得鲁莽,离婚也离得草率,至于劈腿上床,那是家常便饭。压抑被视为不道德,及时行乐成为一种庸俗的哲学,负责任反倒成为迂腐的代名词。所以,上半年的一部国产伦理爱情片《重来》,讲了一组混乱的情感故事,末了导演还说:“每个人都有婚外恋的权利。”那是那是,若论权利,自杀也好,吸毒也好,都是权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放大、摩挲乃至欣赏出轨前奏中那种虽然结局已定但假装百折千回的心态,也许算是艺术,但本质上跟美好无关。若论“重来”,还建议看看日本电影《东京协奏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