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1)  鸡蛋( 0)
|
不是有人说单反相机是个大骗局吗?0 v4 f/ L/ b; x6 m4 I
" w- ]' Q- G1 s7 `* c$ R& X9 [
+ q& Z* w7 ]% ?
7 ~* m& w" h" u9 ~( D8 H5 _' M7 B 单反数码相机——最大的骗局 * J. \, w+ x! Z' w; e
胡果威* d# B+ T# R* W: w8 A6 S/ L) t* W8 e) Z
3 y6 {& i! }/ g. H5 Q1 n) n
内子常说,我有世界上第一流的相机,却是三流的摄影师。此话是否言过其实?我无可奉告。- z4 O4 c' K- s' c' I* A$ }/ n) M
% w* G" Q! {9 O: c7 q9 t* `2 P" g6 m; ~' x! a# r
我有收藏癖,除了手表和金笔之外,最多的是相机,从莱卡到蔡司,罗莱到尼康,共有一百多台,林林总总,都是经典的机械相机,许多比我的年纪还大,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乃至第一次世界大战。4 P" F( A2 E) j- O4 C0 a1 H1 P6 O4 [9 I' S
" T4 F1 U; d5 V, {! _; m
3 t4 h" w5 z/ K6 F5 [2 x我收藏相机始于1992年。一次偶然经过一个跳蚤市场,碰巧看见一台破旧的Contaflex,拿起来摆弄一番,居然快门和光圈都没坏,上面的镜头是蔡司的。儿时听父亲说,德国的蔡司镜头是顶级的镜头,便花了75美元买了下来。内子颇为困惑,问我如此老的相机能照彩色照片吗?我感到好笑,只要是相机,黑白彩色都能照,完全取决于你用什么胶卷。不久恰逢内子毕业典礼,我带了一套上千美元的尼康FM和那台老旧不堪的Contaflex,轮流使用,照片印出来之后才惊奇地发现,1950年代蔡司镜头的照片居然超过1990年代的尼康。我问内子,有没有需要放大的。内子面带愠色,一张都不要放大。何以也?镜头太好,把脸上的皱纹都照出来了。用数码时代的术语来说,蔡司镜头的像素高于尼康镜头的像素,所以才纤毫毕露。此后我更一发不可收拾,十年间居然搜集了上百台经典老相机。其中有一台1950年代蔡司的contina,从来没有开过封,是所谓的“处女”(virgin),也许里面其实是一块砖头亦未可知,但是我的好奇心还是不足以驱使我开封。还有几台与我年龄相仿的蔡司相机,属于“60(岁)后”,竟然从来没有照过一卷胶卷,连我都不忍心试照,用上海方言来说,那是“察刮啦新”,实在爱煞人。
! j& E% E* b9 C7 C5 C1 G! d, k3 Z# T7 R) s6 g7 G! |$ x# u4 _) }
平时无事,便拿那些老相机出来把玩,对焦远近景物,然后按下快门,听着快门清脆的咔嚓声,那是一种不可言形的享受。还记得法学院毕业后准备律师资格考试,每做完一套三小时的题目,老朽便拿出一台相机,摆弄几分钟。内子说我到这样临时抱佛脚的紧要关头,居然还有闲情逸致玩相机,一定考不及格。没想到我“一枪过”,非但通过了纽约州,还因为联邦法考了高分,免试得到了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执照。2 o% t9 n+ ]3 M9 o
3 ?8 c' v* [7 I4 }7 A! z! _# F4 t$ B( I! T7 t H$ R6 U
3 g. g& F" V5 T/ C$ u. z, p; \以上是离题的闲话,下面言归正传。% L8 V- b" M% ~3 @( u/ G
2 H* h! ]; m0 W+ I( j$ A* K% i8 X$ H3 K! y6 }. @
最早的相机是在背后取景,就像原来照相馆里使用的那种。取景时相机里没有胶片,摄影师将快门打开,景物便在后面的毛玻璃上成像,上下左右颠倒。若是在室外,因为光线太强,摄影师得用黑布把相机蒙上,头伸进去取景。取景满意之后,便将快门关闭,叮嘱相机前面的人千万别动,然后把密封的玻璃底片或胶片插进相机,抽出遮光板,最后才让人笑,笑到恰好之处,咔嚓一下,便成了。. M- g$ W0 W! ~ i* p
+ N0 q5 g" w! S5 ?& \! K
7 G9 d4 B, P- w9 u0 v: E后来发明了120和135胶卷的便携相机,因为胶卷预先装进了相机,无法在背后取景,便在相机上装一个光学取景器,眼睛通过一个小孔取景。因为取景器的位置和镜头的位置间的距离通常大约5 – 6厘米,有的甚至更远,所以从取景器里看到景象的和胶片上的影像有一定的像差。道理很简单,如果你将手指放在眼前一尺左右,先闭上左眼,再闭上右眼,便能发现手指和背景物体的相对位置之间的差距。另有一种双镜头反光相机,用下面的镜头摄影,上面的镜头取景,因为两个镜头之间有距离,同样也会产生像差。像差的大小取决于距离,拍摄人、物的距离越近,像差越明显。& Y! X1 f" N% i. |; X; V" I! Q9 z* r0 r) {( m
( Q% Z; l5 R0 J( [5 Q8 R0 d Q2 {; q2 N r2 Y- [
为了解决像差的问题,单镜头反光相机应运而生。单反(SLR)是单镜头反光(Single Lens Reflex)相机的缩写。顾名思义,单反相机只有一个镜头,在胶片和镜头之间有一块45o的反光镜,将来自镜头的光线反射到上面的五棱镜,经五棱镜将上下左右颠倒的影像翻转过来,然后折射到取景器窗口。这样,拍摄者通过取景器便可看到来自镜头的真实影像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WYSIWYG(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当快门按下时,反光镜便迅速弹起,眼前短暂地变黑,同时胶片前面的平面快门打开,来自镜头的光线此时直接照射在胶片上曝光,从而完成拍摄。拍完一张后,镜子弹回原处,取景器里便又可以看见前面的景物了。
0 B4 G- v4 E& M3 r+ h/ e" H. d8 a% `$ g4 w+ L
3 T% ^# d6 I) |4 Z8 l专业人士之所以喜欢使用单反相机,另一个原因是单反相机更换镜头非常方便。无论镜头的焦距长短,拍摄者都能通过取景器看到真实的影像,通过广角镜便有宽广的视野,而通过长焦镜则只能看到部分的特写。# Q' F, d- e; {" q0 j
, {2 {! b# e& o9 Q! g k) k7 h; J& l" f6 \
对比之下,使用光学取景器的相机通常都是固定镜头相机。因为不同焦距的镜头捕捉的影像大小不同,而更换镜头后,因为光学取景器的视角是固定的,所以透过小孔看到的影像不变。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取景器的目镜里添加几个大小不同的取景框,更换镜头后,根据镜头焦距的长短选择其中的一个取景框。比较高级的相机,如莱卡,也可以更换各种焦距的镜头,再根据不同的镜头另外装一个不同视角的取景器。这两种方法显然比单反相机更换镜头麻烦得多。0 C- H. X- A: W9 t: m6 W! i, v$ ]3 [1 q$ o. W
- ?2 r( z4 q/ w+ T/ `7 E3 O
# ~, w8 K& ]4 m) H0 }/ U当然,单反相机也有四个很大的缺点。首先,因为多了五菱镜,其体积相当于鸡蛋大小的一块玻璃,增加了重量,所以比固定镜头的相机重得多。其二,因为多了一面反光镜,每按一次快门,反光镜便来回弹起并复原一次,很容易出机械故障。其三,单反相机要通过镜头取景,所以无法使用简单可靠的镜间快门,而必须使用平面的帘布快门,比镜间快门复杂,且无法在高速的情况下与闪光灯同步,最高同步速度通常是1/60秒。其四,拍摄时相机越稳定越好,按快门时最好屏住气息,但是因为单反相机的反光镜来回弹,帘布来回开合,每拍一张照片其实是同时两下咔嚓,震动远比镜间快门大,如果快门速度较慢,便会影响照片的清晰度,即通俗所说的“抖掉了”。6 I9 E- c7 K7 u4 N
$ {& W* S2 ]* l$ E& ?/ M z
在数码相机中,由CCD或者 COMS感光器件代替胶片来捕捉影像,镜头背面的LCD屏幕便相当于取景器,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另加取景器了,无论是单反还是不反。在理论上,人眼看到LCD取景器上的影像与感光器上的实际影像完全相同,眼睛看到什么样,照出来就是什么样,所以单反相机的最大优点,在数码相机上根本是毫无意义的。换言之,在数码时代,单反取景已经失去了胶卷时代设计的初衷。既然如此,无论是单反还是不反,数码相机都可以任意更换镜头,而根本无需取景器,何况更换取景器。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将镜头里的影像通过两次90o的折射传送到眼睛里去呢?; Z1 H2 u# [7 R, x7 ^; B& W
( b! W# l& d |4 c8 ?7 U; z最近过生日,得到一份礼物,是一台尼康的J1数码相机,外带两个变焦镜头,一个从广角到中焦,另一个从中焦到长焦,更换镜头之后,背后LCD的屏幕上便会自动显示出不同视角的景物。. h( j0 [0 n! x( h4 Y9 A8 z
' L) h, ~! E) _* @/ X% d; Q. N8 O2 ~! h
我在网上随便搜寻了一下,便找到尼康D3S、D3X、D4、D90、D300S、D400、D600、D700、D800、D800E、D3100、D3200、D5100和D7000等14款可更换镜头单反相机,而可更换镜头的非单反尼康相机仅有J1和V1两款。
' [* }& n6 `; J1 T- q3 E9 F# F' f6 D! |* h4 O- i* g6 N" D. |7 C1 Q
单反数码相机的设计者和生产、销售厂商,想必都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对我上述的观点心知肚明。但是为了制造“高端”产品牟取更大的盈利,他们不惜利用人们对胶卷时代专业人士使用单反相机的成见,促销毫无意义的单反数码相机,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单反数码相机是一种最大的骗局。1 \) J# h+ r' t% W$ n- W( O7 p: K& k0 B7 {& J4 A
* K* B$ j8 w8 ~' r. h& M# ~9 P
最近一位老同学到港澳,代他的朋友购买一台单反数码相机,我很费了一番口舌,才将他劝阻下来。那位朋友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连光圈、快门和景深之类最基本的摄影概念都不懂,平时都是用手机照相的那一代人,居然还特别嘱咐,一定要买单反的,真是无知到了可笑的程度。其唯一的效果,无非是让一些同样无知的人对他产生一种误解而已,即凡是使用单反相机的人,必定比较专业。/ Y; |; ^/ @8 u5 h* N, u6 S
+ Y& t: h- U4 F7 k1 J7 |9 R3 N" h: f, k6 F0 {4 _& N) E w' O. G' Y( l
希望广大网友代为转发这一消息,以免更多的消费者上当受骗。如果单反数码相机的生产、销售厂商认为我断了他们的财路,尽可到法庭上告我,老朽奉陪到底。
) h/ V/ \) J0 b) x
4 {5 }. J& U/ P% n/ w, f# }0 \( @8 g( ?3 q4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