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  鸡蛋( 0)
|
[正典的定義]% M' j1 U+ _3 K
, i( x) s2 P0 N3 X% Z! z5 M3 f/ ~
. `3 a4 L* Q1 N$ D8 [9 f1 H0 b 若說聖經是上帝的默示,必然會產生一個重要的問題︰那些書卷是默示的呢?由屬上帝的人去確定那些書卷是上帝所默示的,那些書卷是有真實權威的;這是一個在歷史上重要的問題。
& q( S; @2 K; m# l6 i; z* q1 }
! a! |8 Y' {1 w# A6 c. ~+ w. w5 m/ q, K3 |- l; ^5 i4 t: e4 w
「正典」這名詞,是指默示的書卷。這個詞是從希臘文kanon而來的,很可能,它更是從希伯來文qaneh而來,意思是「量度的竿」。「正典」和「正典性」這兩個名詞,都是用以量度和確定那書卷是不是受上帝默示而寫的。有一點相當重要,任何時期的宗教會議,都沒有權力「令」(cause)一些書卷被默示;這些會議不過是「承認」(recognize)那些書卷在寫作時是被上帝默示的。" B; X+ S7 q9 x$ p+ Z" L
8 k; b4 d# B4 E- W2 H
" L& I1 m4 T' Z3 ~# X1 q; z
猶太人和保守派的基督徒都承認,舊約的三十九卷書是默示的。福音派教會更承認,新約的二十七卷書是默示的。羅馬天主教總共有八十卷書,因為他們也承認「次經」(Apocrypha)為「半正典」。1 i |4 X' l" X
% W8 ?3 T8 P7 O* q
[舊約的正典性]2 w& |- C0 F I* n2 Z
1 [, {# G/ R g, J* ~. L+ x+ F
3 f P, h5 w. ]+ K 希伯來文瑪所拉(Masoretic)抄本的舊約,將這三十九卷書分成三類︰律法書(五經);先知書(書、士、撒上下、王上下、大先知書、小先知書);及聖卷(有時稱為「詩歌」,包括詩歌及智慧書——詩、箴、伯;書卷——歌、得、哀、傳及斯;歷史書——但、拉、尼、代上下)。
- g0 ~" G2 ^3 o; V I
1 c o( e: c8 @2 ^. t- ?, _# s
. c8 D5 m( }' u1 y0 F3 q+ n4 G, W l0 l, v! R
這三十九卷書原本只計算為二十四本,因為撒母耳記上下、列王紀上下、歷代志上下、小先知書及以斯拉記、尼希米記是合並為一的。1 L3 U5 n! G% K+ A6 R8 x
8 e- Y/ j5 m( q# O1 `8 z
6 K- Z" A4 ~$ s2 Z$ X0 ^/ i- n3 D/ L* y% E) N9 I" N* Y& z) @- d
新約時代,這種三分法是被認可的(路二十四44)。其他的名詞如「經」(約十35)和「聖經」(提後三15),都表明舊約的正典,一般是被接納的。
8 O( r4 _" v, J$ D M$ y5 x- A
3 x L) s" x" Q' e9 D( Q+ |" c P 0 W( l# @8 e+ s/ e+ Z
0 ~' B% o m& n' p這種三分法也被約瑟夫(Josephus,主後37至95年)、撒狄主教墨利托(Bishop Melito of Sardis,約主後170年)、特土良(Tertullian,主後160至250年)及其他人證明。主後90年的雅麥尼亞會議(The Council of Jamnia),一般都認為是舊約正典被公開承認的會議(但還有幾卷書的正典性受到爭議)。
6 Q0 N9 X/ A- B7 _ H7 u3 h7 `' C( {+ T! O4 }3 R
" v7 j9 K2 | [1 C- \$ ^) Q
舊約書卷被確認為正典,是有以下根據的︰哈利斯(Laird Harris)追溯這種認可的源流︰摩西被承認是在上帝的權柄下寫書的(出十七14,三十四27;比較書八31,二十三6);五經被認可的標準,是根據它是否來自上帝的僕人摩西。在摩西以後,上帝興起了先知的體系,繼續向百姓啟示自己(比較申十八15至19 ;耶二十六8至15)。上帝向他們說話的先知,也將啟示記下來(比較書二十四26;撒上十25;賽八1;結四十三11)。
+ x Y3 C+ H: J1 j. l- H+ a8 J# W! Z. \
- y5 t0 b. u5 ^/ S/ E5 u
6 d* h" Z( B" A- d0 c
哈利斯的結論是︰「律法是根據作者的地位,而作者是被稱為上帝的使者。同樣地,後來的先知也獲得了一定的地位,他們的著作也獲得同樣的尊崇,被視為上帝的話語,書卷中包含的見證,令書卷被人接受。」& Q: Q* h$ S- d
0 H* W7 I& v# U/ q( r. h
$ e+ h- \9 H$ ~! q
聖經的正典性有以下幾方面的試驗標準。該書是否顯明上帝是作者?該書是否顯出是上帝藉著中保說話?(例如出二十1;書一1;賽二1)/ Y# ]/ g1 r% v$ {8 a2 H/ U. @# |: {
% Q' Y/ [7 A+ L$ J * s& X$ }# A1 b/ A* l( Y3 C
' x9 z ?+ U. v, s7 d那位作者是不是上帝的發言人?該作者是不是先知?或者說,他有沒有先知的恩賜?(例如申三十一24至26;撒上十25;尼八3)# C7 W. t# i6 \$ d8 [% l
- P% M" {4 y1 \" B# K
. `' [3 Y: |- t2 q7 K; o0 J- x, `/ c
% u9 v* y- I% S3 K0 J該書的歷史是否正確?該書是不是記錄真實的事情?猶太人怎樣看那本書?
% L. R0 J3 q$ `+ E7 n" s/ t F( @
) U0 M7 I2 x4 ~" \" Y
總的來說,舊約書卷成書時,都已經是上帝的默示,是擁有權威的。這些著作得到人的認可;通常是當人確認了作者是上帝的發言人,著作就被認可。最後,就有一系列的書卷被收納為正典。$ A X4 i7 K8 e3 x
3 {* D# O$ t2 V5 z
[新約的正典性]: |0 V: |: i7 V6 @5 Q% S4 l
) m2 L- P: f5 }& S( t. }& H6 l! p2 O9 I
確認一本新約書卷為正典,有以下幾個因素。$ G) L+ [5 x# L) i9 ^& x% m
' h( g& M+ L4 p# _
, [2 s& C% a1 T7 }. J6 Q! r
1 f2 \# X4 [% Z+ }3 B0 _(Ⅰ)假的作品充斥,和真的著作備受攻擊是一個原因。舉例說,馬吉安(Marcion)除了保羅的書信外,拒絕接受舊約和其他新約書卷(他更改路加福音,以迎合自己的教義)。5 ^1 _* I6 A* w4 k5 y6 K
+ w/ f) i! a1 a6 _
+ z4 d1 l Q3 {+ F/ N# _; E- I/ G% ~. ]4 {' u) B% ?( {+ S0 N
(Ⅱ)新約著作的內容,見證它本身的權威性,這些作品自然地被收集起來,被公認為正典。5 a& }( |- o2 B( x7 o
4 ]4 N9 Q" G/ A. W 0 X, ^8 J' u8 Z0 ^7 Q
- d( `1 n$ k$ s: A- G) B+ b7 L( s5 n
(Ⅲ)使徒的著作在公開崇拜中被使用,但人還需去確定當中那些作品是正典。" A- z; x3 t8 K; K
( y/ F0 G! E& y5 U7 J. [
' a1 q! H* N% }# W; G8 H4 \9 r3 p) L% Q' D+ r
(Ⅳ)到最後階段,在主後303年,羅馬皇帝戴克理先(Diocletian)頒布諭令,焚燒所有宗教書籍,這事導致新約書卷被收納起來。
4 B, {0 z1 W" ]+ @4 r4 B$ O9 E+ X. D9 Y
( P, Y1 r X4 O. w# H
書卷的確認和收集的過程,是在第一世紀開始的。很早時期,新約書卷已被確認。舉例說,保羅就曾確認了路加的著作,與舊約有同等地位(提前五18引用了申二十五4,和路十7,並且稱這兩段經文為「聖經」)。彼得也確認了保羅的著作為聖經(彼後三15至16)。使徒的書信在教會中流傳,被人誦讀(比較西四16,帖前五27)。4 ~" {/ g7 J- s4 d
( T9 ^: O$ w. |5 `6 b" V
: w, N/ m f' N8 k. C' t q! K 在後使徒時期,羅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e,約主後95年)在一封信中,提到最少有八本新約書卷;安提阿的伊格那丟(Ignatius of Antioch,約主後115年)也承認約有七卷新約。約翰的門徒坡旅甲(Polycarp,約主後108年),承認有十五卷書信。這不是說,這些人不承認有更多的正典,這些只是他們在書信中曾提及的數字而已。後來愛任紐(Irenaeus,約主後185年)寫道,他承認有二十一卷書。希坡律陀(Hipploytus,主後170至235年)承認有二十二卷。當時的一些問題書卷,是希伯來書、雅各書、彼得後書、約翰貳書及約翰參書。( W/ W$ c3 {# t; s' P! n
& J# w2 x2 Z2 G5 b4 {6 j+ E: M. _1 s( I0 p7 g' V$ d' G0 _
更重要的見證,是穆拉多利經目(Muratorian Canon,主後170年),該經目將教會初期所承認為正典書卷加以收集。穆拉多利經目所收集的,除了希伯來書、雅各書和約翰的一封書信外,包括了全部的新約書卷。
* f! X. e' {! Q3 o/ H$ W' N: e \; d8 D! m4 d
0 j" H5 v$ O3 P. \7 U/ a1 e9 |. k( R/ W" G) o4 i( _
第四世紀,新約聖經的確認也發生了重大事故。亞他那修(Athanasius)在主後367年的著作中,提及新約的二十七卷書,是唯一真實的書卷。主後363年,老底嘉會議(Council of Laodicea)提到,只到舊約的書卷和新約的二十七卷書可以在教會中誦讀。希坡會議(Council of Hippo,主後393年)承認,有二十七卷書。迦太基會議(Council of Carthage,主後397年)確定了,只有這些正典書卷,可以在教會中誦讀。
+ n1 p3 y+ i$ c3 E+ n
" G% W; T f6 b2 q7 g
8 d# ]/ g e. w 教會是憑什麼去確定這些書卷為正典的呢?以下是回答這問題的一些測試準則。
; X3 c" x( R( K. W2 Q* o. H5 |+ c9 k4 f3 d
+ W. V/ r; b( S8 k' t% d' \4 M
(Ⅰ)使徒性(Apostolicity)︰作者是不是使徒?作者是不是與使徒有聯系?舉例說,馬可是根據彼得的權威寫書,而路加是根據保羅的權威寫書。! |0 f6 ]+ ^( R' y. H! d7 w" K
4 d+ N# F0 q+ o, ^ H# G( H1 Y0 C' V
(Ⅱ)接納性(Acceptance)︰這本書是不是被教會整體接納的?教會對某卷書的認可,是相當重要的,假的書卷當然會被拒絕(但有些合法的書卷,也可能延遲被認可)。% x( f1 P2 W+ Y% N* j5 O
3 d& |' @( V" }+ }' B, X
2 w' q2 I" y W: R$ F* }2 Z (Ⅲ)內容(Content)︰該書的內容是否與已接納的書卷教義互相一致?一本假的作品《彼得的福音》,就是在這個原則下被拒絕的。
0 l6 M3 F1 H( z# w4 H/ E; Y z3 ?: G1 q% z; Z
6 K8 Q. ]! d9 [/ I1 Z (Ⅳ)默示︰該書是否反映出默示的本質,次經及偽經,就是因為未能滿足這個標準,而被拒絕。正典書卷應該包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屬靈價值,反映出它是聖靈的工作。- B) [* M/ ?$ `1 R1 S" z
9 e6 J0 @' v6 u6 x: b2 L
# G! E- M; n4 d7 v l. O% J1 `( l C3 O4 K
: ~0 E- r! Z3 R/ D P+ H3 f" l
" _) ]$ \$ j# O: V7 W
( K$ n& W" h/ E
+ \) F5 v2 P; z) ~6 @ a2 G** 相關閱讀:聖道論 (啟示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