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9-2-9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遇无常,人的信靠在哪里?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4 {" Q; i6 ?3 |# e0 T4 N. z
; A: J0 a6 M, k- `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老天爷天道不专反复无常啊,为何使老百姓在震荡中遭殃?),两千多年前我们诗人屈原就这样“问天”。 中国人叫作“无常”,古代希腊人也很恐惧人生的无常,所以他们求“道”(logos),求这个世界上一切变化事务背后不变的东西。中国也有老话说“天不变,道也不变”。
, k5 ?1 V9 y* Q X1 B& M! g8 X4 `$ I6 _: e, F3 @$ t- O* G
我们的生命面对人生的无常,应该建立在不变的“道”上。9 ^! M" G* V+ ~; y1 q) Z% y
: Z+ |- y( T0 U- r! _
希腊人求道,从自然研究找出一堆科学逻辑的体系(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中国人求道,从人际关系找出“恻隐、是非、羞耻”(孟子)的仁义道德(孔子)。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
2 K5 B- t( i! E8 f3 c+ z+ y8 V' c! k
科学只能认识事务的某些特征,不能认识真理的本体;面对地震,我们将给人发放地震手册,能解决人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吗?+ N0 t- c# m8 b2 k# ?' Y- j5 j- z
0 E1 X1 {- U, g, @
道德只能解决人际关系的和睦和友善,不能赐人生命的永生,我们奉献金钱、我们奉献了鲜血,我们奉献了时间……不能否认人类良知和爱心,但是死者已逝,难者已伤。0 D( `( u4 S& d% W. M' K
6 Q9 u! B9 U6 F m$ t( w5 y
至于权力、金钱、地位等都是随波作浪的,虚无不定的,只能算作“术”,生活中的为人之“道”、经营之“道”,不过是语言的炒作而已。
" c. m" r$ w O
h. l) V. j) P& X! I( G《约翰福音》第一章明确地说:
3 c: o2 u! i$ O" G% y6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 L8 I' x3 m R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今生,还有永生(不朽)。
! X/ g# Z0 }7 {8 u5 h2 y
/ ~& x3 n4 i7 C9 T e7 k1 s9 y“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6)
# N! q, _* E9 }, r) g9 l% q: G0 \+ I% ^3 b* S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马太福音11:28)
9 t: Z! _5 J+ Z7 O
" Q# D9 U" _$ j! y, S( P“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腓立比书4:7)5 E0 M( B) b" k" Y* @ m* X5 F6 [
; n3 m) z* U& b" H/ |结束语:为自己祷告
% f* t K$ c, {6 m! M
: b9 V, T4 f* U7 m3 I/ t1 _" n0 [如果你读完以上的文字,内心有感动,那么请跟着以下文字念:! T+ Y7 b# }- x `% x$ u! e
2 R' P) p% e3 n+ k/ ~; g
亲爱的天父:
2 {+ l+ M" l7 ` Z6 h/ v我愿意信靠你,我承认我是罪人,求你用你独生子基督耶稣的宝血洗净我的罪,让我的生命和耶稣基督一同埋葬,一同复活。从此以后,我愿意追寻你的话语,追求真理,生活在你的旨意中。祷告奉主耶稣的名求,阿们!' H8 A: O0 }8 o/ M& E
! A1 x4 f$ C$ P8 m) p/ b
注释:
0 @4 {0 t7 S, W6 H# M1. 参见顾城:《一代人》网络搜寻http://home.debitel.net/user/xianjun/german/s_yidairen.htm。5 f$ C" F7 a. O. F( l
2. “天”的注释,参见《古代汉语辞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第一版),页1539。
8 h+ O0 |8 X! b0 O- G3. 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世界出版社,2005)页236 ^1 M, i5 v4 O% [4 y1 j
4. 参考:林慈信老师的讲义和里程《游子吟》(网文下载),里程是生物学博士,建议读者阅读此书可以帮助您重新审视传统无神论的观念。
* H/ A M4 u0 {5. 参考麦道卫《铁证待判》(网文下载),限于篇幅,引文有限,希望有心人可以下载或者买此书一读,不管从信仰或者人文角度,《圣经》都值得您深入了解,而《铁证待判》是最好的导游书记之一。3 _' ?& U. {7 Y5 {' A# G
6. 参见《论语-八佾》: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860281.html。 l! M1 I8 F8 @2 u
7. 参见李兴濂:《七杀碑简析》,网文:http://www.xslx.com/htm/shgc/wszl/2005-01-15-18145.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