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3)  鸡蛋( 0)
|
看看国内关于让座的争论
郑州让座“条例”引异议 法律不应规制道德范畴2
7 R8 d. y2 m" `8 X6 J8 A
* e$ ~3 {( R; R1 a# j
) g( }$ V* H: b. o0 {
8 z e3 b& _/ X8 Q6 k# { K" \ 中新网7月7日电 《澳门日报》7月7日发表社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崇尚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在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让座,能体现出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但尊老爱幼不能只靠处罚,道德问题更不应法律化。
) @& K T$ \5 Y- n* J- W' Y
( j' i, k" a) N l2 E2 A; [' v 社论摘录如下:
, s: c* t2 t) o- _4 M
" n7 z5 X( G: c# U. @9 i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日前审议《郑州市城市公共交通条例(草案)》。草案规定,乘客不主动让位的,驾驶员、售票员有权劝阻和制止,对于拒不改正者,可拒绝其乘坐。不履行义务者,市政主管部门还可处以五十元罚款。对此,舆论纷纷提出异议,指出,乘车让座是高尚美德,而美德是不可能通过法律方式作硬性规定的,因为属于道德范畴的事不应由法律作出规制。7 L7 b; y6 c2 N" P- ^: P1 z
+ t* X: d+ B3 l& p3 n
道德与法律均是行为规范,但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保障,道德则为心灵契约,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其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去判断一个人的质量,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予以维持。
. A+ |$ o& t" C4 d, c
|. d, g L" w5 A"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崇尚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在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让座,能体现出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但尊老爱幼不能只靠处罚,道德问题更不应法律化。
1 F/ D% z: z" |$ Q. | ]0 j! A1 J% ]# X! {- ^5 z' e0 g8 \$ ]
首先,不让座就罚款不符合法律的规定和法理精神。因为当乘客付出车资后,就等于与公交公司签订了服务合同,公交公司就有义务将乘客送到相应的站点,作为车长没有权力由于乘客不让座而对其罚款或拒绝乘车,这等于是单方面解除合同,违反法律规定。倘若乘客因此将公交公司诉诸法庭,公交公司极有可能输掉官司。
p9 d0 U, H' N* Q$ m# e' I: E# }8 C
其次,不让座就罚款,执行起来缺乏可操作性。当公交车行驶到某站时,上来老人,难以界定车上众多的乘客究竟谁应该让座和是谁不让座;而司机、乘务员和公交公司均无罚款权,也不可能停车通知执法部门前来罚款。: l$ t% V; Y e- J% C$ T& {, T
2 g* m9 t* a' `
此外,强迫不让座者让座,并对其作出处罚,不仅破坏公交车公司与乘客间在买票时所约定的契约关系,也超越道德立法的边界。道德可上升为法律,但并非所有的道德都可上升为法律。况且道德立法也有边界,法律只应规定公民行为的底线,这就是不能侵犯其它公民的权益。& D5 v6 z: A( x" N8 V
: y( d. h* q4 o8 g* M, I. N& a; U
在政治学上,法律主要在公共领域内发挥作用,它的实施以不侵犯私人领域为前提。同样,道德立法也须恪守这一边界。例如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随地吐痰作出处罚规定。虽然这只是个人的陋习,但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不仅污染公众的共同生活空间,还可能传播病菌,使其它人身体受害,自然成为公共问题。因此,对随地吐痰者进行处罚,并未超越侵犯私人领域的边界。而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则未涉及明显的公共利益,也未明显损害别人利益。因为自上车购票时起至下车时止,乘客有权获得位置,依然受到法律保护,并不侵害他人利益。既然不让座并不构成对其它公民权益的侵犯,自然也就不属于应当经由立法予以处罚的行为。4 d" m, Y0 k0 w/ [
3 y {2 `' n* p) t2 i; X" P) P
道德需要提倡,文明需要培养,公德心需要呼唤,但不应人为地强迫和操控。将道德问题简单地法律化,将对道德自发、自主、自觉、自由的生成和培养机制构成挫伤。作为人类行为规范的道德,的确需要不断引导和提高,但不适宜、也不可能依靠外力强制推行,而只能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过程中生成。无论是以道德代替法规政策,还是以法规政策代替道德,对社会无疑都是伤害。) h* w! U& _/ \9 p0 f
# V( W [8 Z- k 道德之所以为道德,靠的就是自律,倘企图仅依靠法律,特别是依靠国家机器强制力量的约束去实现公民道德水平的提升,只能是揠苗助长。 (责任编辑:高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