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29|回复: 6

!!!求优美汉服散文

[复制链接]
鲜花(18) 鸡蛋(0)
发表于 2008-8-2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由于将在8月9日本埠华人将庆祝奥运会开幕,会有汉服展示,届时,希望有一篇介绍汉服的优美短文。本人水平有限,求高手写一篇300到500字的关于汉服的优美散文,希望文中能简述汉服历史,描写汉服华美,可引经据典。
' R6 j4 v7 r2 @* w& b& `' h
* v/ u+ a, ?7 T1 I: d5 P  F" g还请各位高手不吝宝墨,欣然赐文。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8-2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找云月呀
鲜花(3) 鸡蛋(0)
发表于 2008-8-3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楼主 的帖子

在百度上查到了几句关于汉服之美的描写,节选如下: 
3 i/ L8 D0 b3 o1 M5 V汉服之美,美在飘逸风流,雍容华贵。
  J3 |; f4 Y; P) d. q9 H. c加之诸多配饰,或宝剑,或玉配,钗镯笄簪不一而足。4 m, X2 a  w4 r9 {$ O
汉服之于男儿,文者倍增儒雅之风,武者更添英武之气。男子束发戴冠,或服巾帻,峨冠博带,须发飘飘,有如神仙中人。 # f* L( \! c* W! A4 o
汉服之于女子,则有更增华美,秀雅,妩媚之效。女子发式服饰风格多样,拈花临风,衣带飘飘,宛如九天仙子。
0 o, o& |; r0 j* h6 e6 e9 x汉服能使人显得高贵。穿上汉服能增加人的自信。 2 r2 h/ h) O8 Y$ K1 L$ \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穿着汉服,吟唱过诗经楚辞,上下求索;传诵过论语庄子,秋水逍遥;书写过唐诗宋词,大江东去。 
鲜花(754) 鸡蛋(0)
发表于 2008-8-3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原帖由 黑弟 于 2008-8-2 17:22 发表 & o6 A1 Z# N/ U* T$ \
找云月呀
9 V3 U0 v3 r) b% ?! z9 V$ T
嗬嗬,这还有喜欢给兄弟找活的。谢了谢了。
; Q- M& ~/ Y$ ?) r- H说实在的写不了,关键是完全没有概念。
+ i* T5 O6 \5 {2 z6 A感谢北煤大哥救难。嗬嗬,希望楼主满意。
鲜花(1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8-3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云山水月 于 2008-8-3 10:35 发表 ' |3 b2 }' b0 M2 }4 G# S
! _) T3 q$ P& @2 [; }0 N* R. ]
嗬嗬,这还有喜欢给兄弟找活的。谢了谢了。
( k( s4 U, |( f7 K7 n! f说实在的写不了,关键是完全没有概念。
9 O) d8 [* O1 E. [, ]9 t感谢北煤大哥救难。嗬嗬,希望楼主满意。

) t1 Z6 J& P8 i4 k% \; t3 U: W& K3 x
0 J5 W- J6 h# I9 j1 `到汉服爱好者里看看,也许就找到感觉了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8-3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一篇论文作参考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8-3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汉服风韵与国服! w3 }2 z+ U& _2 R: J3 j% g# i
邓雅[1] 梁惠娥[2]9 R$ p8 D' ]. m* B! z* I
[1]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研究生 [2]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副教授
/ R4 F/ ?- q0 z6 v$ k: |; W* E) p  {: [
前言
! `- ?- \4 T6 |/ k- J. |
' z( D7 W- y/ `" k近年来,在时尚理论研究领域中,关于“汉服”的争论极为激烈,对立观点比比皆是。有人认为“汉服”是一个伪命题,有人认为“汉服”是中国文艺复兴的标志,有许多汉服倡导者们身着汉服自发组织各类活动(如图1),更有人最近在网上发起倡议将其作为国服的代表,暂且不论孰是孰非,本文对汉服的形制、神韵作一简单分析,由此试论汉服作为国服的可能性和优势。
9 q% {2 p; w# s
( H, y+ Z6 y( x1 I# [1.汉服之风韵
8 l4 m1 P, f. F, }- q5 ?" |. A8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这是爱国诗人屈原《涉江》起首的文字。此文表达了他对一件衣裳的爱慕之情,可见这衣裳的魅力之大。《左传》中记录“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我们华夏民族的名字就是从这华美的衣服而来。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的历史中,人们早已将其生活习惯,审美情趣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汉服之风韵正体现在这方方面面。$ M" r" I4 h5 d8 e7 {+ ]
  何谓汉服?与“汉服”词汇相关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汉朝以后,人们逐渐用“汉人”一词来指代华夏人。正如胡人传统服饰叫“胡服”,汉人传统服饰也就有了相对应的名称“汉服”。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便是汉族传统服饰,如“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在铁桥。惟以朝霞缠头,余尚同汉服。” [1]它最初是其他民族对汉人传统服饰的称呼,进而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符号。因此,现在的“汉服”概念不应单单指汉朝的服饰,汉朝的服饰只是汉族传统服饰的一个发展阶段,汉族人历史上所穿戴的传统服饰都应该归入其中。所以,“汉服”是指汉族的传统服饰。
2 x+ M6 \! k2 r9 ]; a1 t* G2 T  {5 H+ U7 W$ T4 l. E' F$ K
1.1汉服风格形成的自然因素! `3 v. ^+ S7 O& {( n
  衣服对于人类而言,首先是满足其自然目的,即源于适应生活和劳动的需要。夏商时期,农耕上升为华夏族的主要生产方式;到周代,华夏族与以渔猎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族群有了明显的不同。而服装因其直观性,成为古代华夏族借以区分族属特征的主要标准。由于汉族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不是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也是个爱好和平不好战的民族,加之生产节奏的需求以及气候特征的需要(中原地区相对北方边塞地区的气候要温暖潮湿得多),才产生了以宽衣大袖为主、缓慢休闲式的服饰特色。虽然有胡服骑射等,那也仅限于军队,目的是为了便于打仗。无论是贵族还是广大老百姓,还是逐渐形成了以宽大,舒适风格为主的袍衫裙襦等服饰,以符合本民族习惯的生活节奏。) q. F6 e. @+ `( v% w

/ G6 `  y2 C6 p8 E9 |2 C1.2汉服形制的审美趋向
* r" j7 Z" C" m* b* F' _- L  有人说汉服式样繁多,历代都有所不同,有些杂乱多样,眼花缭乱,其实历史上的汉服是层次分明,演变甚微的,综观历代,可以发现汉服的形制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规律,无非是两大类型,一种为衣裳分体制:上身为衣,如襦、半臂等;下身为裳(指裙子)、裤或裤褶。另一种为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如深衣,袍,衫,褙子,直裰等。汉服的演变也一直没有脱离这两种基本形制。总体而言,汉服的款式以交领(兼有圆领、直领)右衽为主要特点,无扣,系带,宽衣大袖,线条柔美流畅,飘逸灵动,而交领右衽是贯穿始终的灵魂所在。 , e7 [. j3 ]& ^& k* k8 f- N
  众所周知,在裁剪上,汉服的裁剪方法,是采用平面裁剪,没有省道,没有肩斜,且用料一般都大于覆盖人体的最小需要。所以无论是唐朝的大袖衣还是明朝的大袖阑衫,其袖长远远长出手臂,袖肥甚至在穿着后宽到及地。但是当人穿着后,一举手一投足之间,衣袖就会随人体的运动而形成优美的流线,这种行云流水般的设计正是汉服所特有的韵味。
' @8 p2 z$ ?* R  几千年的发展中,汉服在其宽大飘逸、流畅拔俗的基本风格下演变出来多种款式,正体现出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往往追寻的是一种衣随人动而流露出来的自然之美,追求的是浑然一体、天然妙和、由内及外的含蓄之美,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御寒蔽体,它所有的形制特征、纹饰搭配等都代表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趋向。9 s8 n$ d) q9 f4 d$ w0 m
+ ^7 `9 V* K7 B9 g4 P7 j
2.汉服的文化底蕴% b/ h4 |: D9 ^$ @2 t8 m: S$ H! L
  如果说汉服洒脱出尘、宽博大气的直观感觉体现了它的外在美,那么与礼制的结合无疑体现了汉服所蕴涵的内在美。
& a' @1 J: S* ?6 l: h8 J' B( [  自西周产生了祭服后,象征中国礼仪的冕服制度逐渐形成。此后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文化历程中,“礼”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服饰制度成了统治工具,衣冠服饰被视为“治天下”之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盖取自乾坤”(《周易•系辞下》)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这种“治天下论”被儒家用来作为推崇周代服饰礼仪制度的理论依据,所以服饰被深深打上了儒家思想的印记。- J2 z0 f8 c3 W2 J* B. t4 F; \
  以汉服中最典型的深衣为例,其形制必须符合“规、矩、绳、权、衡”。深衣的下摆所用布帛共十二幅,以应一年有十二个月之意,体现了强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这代表做人要有规矩,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衣带下垂很长,一直到脚踝,代表正直;下襟与地面齐平,代表权衡。[2]这里面包含了很多儒家思想,理解衣服所蕴藏的含义,也就明白了如何做人。起用服制规范人们的行为乃至思想,是中国服饰文化所独有的,当人穿上汉服时,自然而然地就会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这一方面当然是汉服本身的特点,约束了人的行为,同时那种约束也是发自内心的。
' ~( i# o3 v9 V2 m9 x4 N8 I  由此可见,汉服里蕴涵着相当的文化内涵,受“儒、道、墨、法”等纵横诸家的哲学思想、宇宙观和伦理道德的影响充分在服饰里体现出来,追求平和自然、与世无争、宽厚仁爱的境界,塑造了汉服天人合一、飘逸洒脱的风格;相反,汉服也体现出穿着者的宽大、随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气度。
% O. Y0 x& S/ W7 [' q* Q5 U& x( b9 C. U$ }& ]& n& s
3.汉服与国服. Z7 ]6 s$ X3 r# g
  日前一场关于“国服——着装的国家形象”论坛在东华大学开幕,这是中国内地时尚文化和学术界首次以“国服”为主题的大规模、高层次的专业学术研究和探讨活动,同时又掀起了一股国人对国服讨论的热潮。 - d0 {9 s! a5 ]
  那么究竟什么是国服呢?著名设计师、北京服装学院教授李克瑜说:“所谓‘国服’,就是中国的礼服,应该使人可看到中国文化的底韵和内涵、博大与精深。”上海国际时尚联合会秘书长王新元强调:“‘国服’在‘国’而不在‘服’。着装背后,透露的是一个民族的审美取向、文化素养、传统精神。”
* n: M5 R$ x* t& Z% f% X" P  然而,提起国服,普通民众的第一感觉常常会联想到中山装、旗袍,这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意见。早些时候,一些学者也提出过反对的意见。例如,贺崇武指出:“‘中国民族服装’的概念是含糊的。在女装中,都认为旗袍是具有中国风韵的服装,于是,在‘民族化’运动中,便在旗袍上大做文章。满族旗人穿的这种服装是否就代表中国的民族服装,我不敢妄加评论,但就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来说,把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服装作为民族服的代表,似有无视两千多年历史和五十多个民族的这一客观存在的疑点。”[3]
$ B9 |9 ]& Q. P9 N  国服同国旗、国徽一样,是一个国家的符号和象征,是一国文化、礼仪、艺术、风俗的“服饰名片”。因此,本人认为作为国服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 U" ]) w1 B! b9 e  y. o( _8 a7 {
  第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国服应该是能代表国家主流文化的服饰,应该是能承载华夏文化精神内涵的服饰; ! z! i( B9 l' K. ]
  第二,应该具有与悠久历史相对应的服饰,而非某一时代所流行的服饰; 3 Q0 R1 M7 B$ n
  第三,应该具有浓郁民族传统韵味,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完全的复古。+ \7 \+ E/ H7 d/ R0 ~
  综上所述,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了几千年的华夏衣冠——汉服,足以代表中国,成为国服的首选。无论从其悠久的历史还是深厚的内涵来看,汉服是最能和中华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相结合的服饰,无论是儒道国学、诗词歌赋、武术剑道、茗茶药酒、琴棋书画、礼乐舞蹈,无一不与汉服有着密切联系,汉服可以完整表达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 % U$ V3 Y; I1 g4 ~" o

2 u' {$ D0 A% {6 `4.结论
% f. S2 O1 F' H- M& M" B: G( n  世界上拥有国服的国家是大多数,印度女人的莎丽,日本的和服,朝鲜长筒裙等等。它们都是世界各国国服的经典,无可替代的民族标志。如今,越是在全球化的状态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的认同。国服的确立有利于我们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华夏文化的风采。
" `# b1 X& A, Y. T' L  汉服博大精深,因为其历史悠久,应用地域广泛,并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发展演变,似乎难以用某一固定的款式来形成人们对其具体的认识。而作为一个大的服饰体系,不能仅以表象和简单的制式来界定汉服,而应以其所体现的外在风格和内在涵义为界定标准。所以要使汉服在绝迹了三百多年之后作为国服重返人们的现代生活中来,还得注意几点:
. _# d  ?' w1 ]3 {1 q- s  一是恢复汉服并非完全复古,汉服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体现其作为国服的民族性特征,抓住其所蕴涵的精神实质,使之体现出中国人真正的传统审美理念,即含蓄内敛、自然飘逸的风格——是只有当衣裳附着于人体上才会出现的节奏性线纹变化的美感。如将典型的交领、右衽、宽衣博带等汉服元素与现代服饰相结合,在面料、纹饰、工艺等方面加以改良,赋予其一定的时代感,从而形成易被现代人所接受的汉服。: T7 Q, p+ q; I
  二是汉服是一个完整的民族服饰体系,并非指的是单一的某种服装款式。但要先从一些重大庆典、节日、仪式、会议上的礼服入手,注重其作为国服的严肃性、庄重性,避免重蹈旗袍尴尬之覆辙,成为餐厅、宾馆服务员工作服之代名词。另外是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求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接受这种宽博的服饰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先从礼服开始比较可行,然后再逐渐完善从礼服到常服的整套体系。 , L/ l2 Q" d- s' l4 `, H
三是汉服渐渐消亡之后,相关礼仪似乎也离我们越来越远,要展示其风韵是要从形到神的回复,虚有其表只是空架子,所以要把礼仪教化融入到汉服之中,使国人真正理解国服的内在涵义,这样才能造就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礼仪之邦。: _: v1 ^  \* B( l* y" f$ R) I2 L

0 j1 d7 _5 Y" `+ s4 A# i[1]张梦玥.汉服略考.香港:语文建设通讯,2005(3):77-80
0 c. R* I: u$ }; o' [' |- I[2]苏轻箬.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找寻汉服失落的美丽.民族论坛,2005(11):38-40 . q2 @1 K9 z3 j2 J1 M
[3]潘坤柔.首届北京国际服装基础理论研讨会文集.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0:88-89) h( j7 q- K% \. e' x) \& Z

, G7 [+ |6 f; Q' Y9 h; f1 v1 s4 `3 [0 i' q
文章出处:
2 U5 C7 I0 `* l《饰: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艺术版》-2006年3期 -40-42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8-2 17:29 , Processed in 0.17169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