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394)  鸡蛋( 16)
|
上周,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了《中国经济景气监测预警报告》(以下简称《预警报告》),其中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一致合成指数(被看作中国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标)已经连续7个月小幅回落,这意味着中国未来经济将会继续下行。这份报告还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基本解除。4 U4 P# ?$ H& p' U) r# V
3 B3 _" y0 X+ l" v/ D0 L 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从2003年就开始过热,如果经济快速出现下降是好事。但这种观点被另一部分人予以强烈反对,他们认为中国仍处在农业化进入工业化阶段,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过快,则可能出现从窗户里跳出去的情况。5 X5 y8 u% s, Q. L
; t. ~4 x( I3 B; S
表面上,中国经济过热的风险已经消除,不过与之相应的担心是:我们经济中是否隐藏了一些风险?未来宏观调控是否应该放松?就这些问题,本报采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法国巴黎百富勤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师陈兴动、中信证券(24.41,-0.47,-1.89%,吧)首席宏观分析师诸建芳。
4 W4 [& H9 `. Q: H# N
# K* F% ?% E G5 R- J+ V6 i 经济过热已经过去
; S. S/ e s$ Q( i+ O$ \" l! O- Y* l$ x1 R4 i- q. t
经济观察报:您认为中国经济开始从过热警报中解除了吗?+ `7 a# v; ^8 H* M) _& }
9 G0 A! k* d) p1 ~8 o: P 祝宝良:《预警报告》显示,综合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一致合成指数已经连续7个月小幅回落,这意味中国经济继续下行。基于这些指标趋势,我们做出判断: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已经恢复到过去改革开放30年的平均水平,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9 X0 P% h( K$ c, x$ \* S9 s
1 N: ~: f K, C5 s+ }
陈兴动:我不认为今年以来的中国经济有过热的问题,今年以来的中国经济本来就不存在过热,而且目前的中国经济很有可能走向偏冷。
2 M6 J5 e$ i# U$ H5 `; M" M
' O' f* D- f9 t6 T2 v 这是因为,虽然说生产法计算的增长还有10%左右的增长,但是从支出法计算来看,中国现在经济增长已经下降得非常大,而且有些过大,这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很大的打击,还有可能造成很不必要的伤害。0 C; M) k4 L3 A. ?( J5 D( Q
8 S% N' s, k9 v. i) F
对于《预警报告》,我认为调查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我对调查收集上来的信息感觉不一样,因为其中说固定资产投资还有所上升,这与实际的情况肯定不合拍。! ?( `, w- u- G2 Y$ e+ j6 M# }- ?
- {1 b* {/ H! }. [ 诸建芳:这轮经济增长的高峰已经过去了,从中国经济的运行方向来看是往下回落。表现为:投资方面,第一、第二季度,名义投资虽然没有变,但因为通胀严重,实际投资增长比较低;出口方面,如果剔除一些不可比的因素,再考虑人民币升值因素,出口增长是比较低的;消费方面,前期的经济放缓给后期的消费也带来影响。
! ]. @4 P ?$ l; o. \% i/ Q. {8 @2 |' ~4 Y7 [
我判断二季度经济增长率在10%左右,实际上可能不到10%,因为经济是从12%往下走的,所以这个增长速度是比较慢。 p- | n. q" h$ ^) ]
1 w0 a+ \( ~( w; u 未来,出口还会继续放缓;进口可能会超过出口,顺差的规模会缩小,因为经济增长的放缓对居民的收入会有影响,消费预期会变得差一些,所以消费不会持续攀升。
7 ]' A" f/ ?3 {. @' O( W- B
; F8 {; X% |* n; ^1 q4 k4 a 总之,现在我们经济面临的风险,不是过热的风险,而是经济向下的风险。如果从紧的政策继续维持,经济收缩的力度、收缩的状况将更加明显。
5 o: \* |5 }5 M) s- Y" i" K
% `- g- b/ d/ q) `. t ^7 S0 m$ b 微观经济风险加大% `7 n" U) k- N. g! p9 L% y" p
. W( v3 S. w. N U, y6 a, L 经济观察报:最近,相关部委和经济学家都去企业进行调研,是否我们微观经济层面已经积累了很多风险?
; i, Z/ w5 }- Q4 C: K- `/ k7 p& }9 U0 i! ~' E
祝宝良:经济增长一放缓,企业受到的影响会很大,金融风险会有所显现。比如企业利润会出现跳跃性下降,一些主要行业的产能可能会过剩,此外投资、消费等都受到影响;相应的,房地产市场、股市也会低迷。+ {+ d* }0 X- m' z( q( P' m. p" I B
! M4 q7 H6 k0 F: X( w/ x$ V 诸建芳:目前从紧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遏制比较明显,企业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经营已经出现困难,比如外贸企业出口放缓,房地产企业资金紧张,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正在恶化,企业的盈利也在逐步放缓。0 W7 x: `9 @, `$ O2 z+ I
6 T+ r0 H1 Z8 e, p2 B 现在出现这种现象,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会增加。但是在政策调整以后,经济不一定会硬着陆。
1 M) m$ o4 d. C }# x5 H# D% r" a/ G
陈兴动:微观层面需要防范的风险是大规模的企业破产,特别是出口企业的破产,还要注意大规模的房地产企业的破产,如果这些企业破产,就有可能出现还款问题,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升,银行就会出现限贷,这一连串的问题出现之后,就有可能出现就业问题。. Q* R! b2 w% D, Z
% D) J B- F# n- A2 k; c 宏观调控可能放松! m1 V% B. J# ]( f9 d8 o7 I5 @$ }5 W/ b
5 S' W" Y$ P' B, Y3 Z! u- I
经济观察报:目前宏观调控呈现了放松的迹象了吗,未来会不会放松?
- P0 H; ?) o& ^. M) r' n- ~/ M" A; l
祝宝良:现在,宏观调控不一定会马上放松,因为物价还处于高位,特别是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还处于上升趋势,从紧的货币政策不会做大的改变,财政政策会稍微宽松一点。
; X* S, v; q4 R+ R% ]7 n0 ?7 C. E. M7 L* ~7 Z/ H( J
下半年,宏观调控必须把握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平衡点,以“控通胀,稳需求,调结构,防风险”为重点,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地把握实施力度、重点和节奏,稳健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对结构调整、保障民生的支持力度,避免经济出现大的起落。' T/ r7 w' ]& J1 B) O
3 l& i0 _" u% U' A 诸建芳:未来通胀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因为通胀还是和增长有一定矛盾的。+ X2 a- `6 P& `
+ U+ H; h( R4 H8 e) }
从目前一些个案上看,宏观政策可能出现一种放松的信号,因为之前政策是反通胀的,大家对通胀的担忧比较多,压制也会很大,这样会反映到企业的盈利当中,经济放缓就比较严重了。但如果通胀率低的话,政策层面放松,就会导致经济加速。' e, P, N8 e. R9 U1 M
% k) r/ p$ N; W/ i
陈兴动:我们在某些方面已经能看到明显放松的迹象,例如第一是价格管制放松了,调价了,这个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3 T* s; v8 g' x
6 n5 \3 U6 ^6 F" F& w
第二,四川大地震,银行贷款方面对四川的额度限制取消了,这样钱肯定是要增加的,因为四川重建所需的物资,并不是四川一个地方生产的,还有其他地方生产的,如果企业可以说生产是供给灾区的,需要资金,这样他们到银行贷款,银行就会贷。
9 p6 O6 y: N1 Y0 {1 Y* `$ P( L9 r
$ ^; [' U: s. O) a( D 第三,出口方面,我们看到出口退税已经开始反方向操作了,政府对一些纺织企业、服装企业增加退税率,中央也到地方搞调查,这是一个迹象。下半年的宏观调控的方向肯定是放松,但放松的度会有多大值得研究。' w+ h6 f4 \$ [0 g: F2 w9 r
9 O: m+ Z/ ?+ ?9 j. C
记者分析2 i1 ^7 n4 F4 y* `( R
[. h& H: k2 V8 `8 l l, ~
比起大陆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者更能够体会到中国宏观调控放松的迹象。
2 G/ ^8 `* _: X7 m
" K6 q; U6 O S. t' } 7月9日,一位香港的投资者告诉我,“我感觉中国宏观调控放松了。”# p% _7 G5 E- V. q
1 H* h$ G- c4 P" I& S 我无法对此作出评价,因为我们也只看到一些个案。比如传说三周前,一些深圳银行的房贷利率降低了,一些大型的房地产贷款企业获得了贷款;过去一段时间,中央各级领导亲自到全国各地调查中小企业生存状况,甚至一些民营企业也获得了贷款……
2 @! T/ \( D l. H' M+ c% c" I, p* s7 J9 a
但这些个案部分还没被证实。
% Q6 r- S1 d9 d* n3 W# s
2 |+ K6 r2 h4 E. V 今年前期,由于国内实行比较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国内一些民营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一些经济学家调研后的结论是:中国宏观调控已经误伤到民营经济,比如广州上万家企业倒闭、江浙民间高利贷年利率攀升到100%以上,山东一些外企和中外合资企业纷纷搬迁……: K1 j: U% M$ i
: r/ \8 f5 L$ K4 o- A% M# Z
企业盈利恶化的情况在第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中将会逐步反映出来,之前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景气监测预警报告》已经显示:中国经济增速已经开始下降,而且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可能出现猛烈下滑的趋势。“我们经济现在的风险,不是过热的风险,而是经济向下的风险。”中信诸建芳的观点代表了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家的观点。
4 e# @/ m! q/ |: ?8 u: `/ R# m: a3 ?3 f6 a+ D
前者是我们乐于看到的,后者,是我们尽力去避免的。
4 D* J8 B6 g8 v0 r5 h5 L
4 |0 H0 X9 O- _' _" m, O$ P 所以,我们看到政策在经济发展和变化中的摆动。在5月份,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潘向东就说,他感觉中国宏观调控是外紧内松,外紧是为了控制预期,而内松是为了防止企业出现大幅下跌。; u7 l8 a' L* v. W6 D
" h3 W! G( @: P 现在,更多的案例证明,政策有一种放松的迹象。
( e5 l: ?0 M5 I/ X( j! m* Y
5 ?1 s- r3 i+ u( d" L$ i 所以,虽然经济学家还在对是否维持紧缩的货币政策进行争论,但是我们从政府的行动轨迹中看到,过去升汇率、紧信贷的方式固然有利于通过减少外贸顺差与投资来控制国内通胀、调整经济结构,但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经济下滑的风险。, y& j# K8 C# y
8 Z6 C! ~6 q% `# r
可能中国正在开始反思经济下滑的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