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加拿大既是现代工业国又是资源出口国,淡水出口美国,石油理论储藏量排世界第二。国家富得流油,高税收同时执行高福利。可在加拿大,政府开支的医疗服务差到被许多人称为“得了病就等死”的地步。: J/ e# R# P. o! v O3 e5 c, u
1 s# p& N9 l; `一位朋友的孩子得了急病阑尾炎。在加拿大这个五百万人(约六分之一人口)没有家庭医生的国家,这位新移民朋友幸运地有家庭医生,对方初诊后让孩子去医院,然后认真地说:“你们到了医院后要等八个小时。”到今天,所有的知情者还在庆幸,孩子在八个小时的等待中居然没有穿孔。公平地讲,加拿大政府的医疗开支钱没全白花,安省执行真正的公费医疗,儿童病房一个大孩子一个小孩子一间,因病人少就一个孩子住一间,冰箱里装满了适合儿童吃的食品,随意取用,陪护家长可以睡在病房的长沙发上。整个手术、住院和饮食没向病人要一分钱,全是医院直接和政府结帐了事。可这一切的前题是:你在哪疼上八个小时。
! g) e( D% t6 a8 t' S9 J3 ]9 z4 F% {1 b% F: X1 r7 F. r5 u
不要搞错,所有的急诊,除非病人随时要咽气,都得登记后排上六到八小时。如果不是急诊手术,那么有个词叫“轮候”,轮上几星期正常。其余更热闹的事还不少,医疗协会的人给移民医生讲课,谈到“在加拿大到医院去看病,病人对医生一次只能说一种病症,说多了医生不听的,下次看病再来。”移民医生来自五洲四洋,多数技术移民,不说个个身怀绝技也是见多识广,当时全傻了:“这世界上还有这么看病的!”回国看病,差不多成了华人移民中的习惯。+ Z+ {, t5 B' z1 a, S- N
2 V4 H0 N3 D2 n0 S/ N) v& D3 `2 H医疗服务如此差,一个根本原因是医生严重缺员,当然,这种人力资源的缺口在地广人稀的加拿大是普遍的。每年还有大约200名至250名加国医生外流至美国——美国并没有积极招聘加拿大医生,否则问题会更严重。权威人士拿出研究报告中指出,人口老化、医生年龄偏大,以及年轻一代医生不愿超时工作等因素也加剧了医生短缺的现象。另一方面,加拿大医生的收入之高令人咋舌,家庭医生年薪近二十万,专科医生还会挣得更多。有时真让人怀疑,医生严重缺员、医疗服务差和医生高收入,是不是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 D6 k! y' S; ^9 J
2 I. S% t$ ~2 L. `黄金职业缺人,相当不好让人理解。一个医学院毕业生,念下来至少四年,三科考牌全通过最快也要两年,当住院医至少要四年,这种严格管理不能说错,移民到加拿大的医生也要通过这一系列门槛,就阻止了通过移民补充资源的道路。促成对移民医生排斥,是1991年一个卫生部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报告中预测,大量移民的进入将会带来医疗人才过剩,造成本国医护人员就业压力,同时过剩的医疗人员也会带来经济的负担。因此在这次会议之后,各方努力促成了限制规定的出台。不可否认的是,通过并支持这个政策的人,正是那些“本国医护人员”。近来联邦和省政府正在改变政策,例如投资协助移民医生学习语言和备考,把省每年实习名额从六十提到二百,允许外来医生进入救护人员、化验、护理和偏远地区医院等“宏观医疗行业”,部分移民医生已经从这些计划中获益。可惜本质未改,过五关斩六将的时间不变。一个新移民,拿出三年时间全力以赴地考牌,考下来注定不能马上执业,如果出现各种主客观变化吃亏的都是自己,开玩笑了。
" Q9 e s7 L3 u' `+ Z/ M% p/ ]. J
中国来的人,看着那些享受行业保护、从国库而不是从市场拿钱的医生,很容易想起二十年前公费医疗背景下的中国医院。除了硬件设备是真好以外,看病难、服务差,实在太像当年的中国了。执业医生在行业保护下绝对不愁失业和收入没保障,这边看病难,那边安省的医疗开支已经由十几年前占政府支出的三分之一上升到了一半。老百姓缴了税,享受名义上的医疗福利却看不好病。加拿大的医疗市场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大锅饭”。
( j. K& b. U* p" q" F: R, o, e
+ U+ v, Q6 _: z$ f
# Q' J) P+ K' E8 F!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