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54)  鸡蛋( 0)
|
不工作是美丽的 3 @2 b2 R( _+ D8 f1 x3 @4 K3 N( ?
2 E7 h) k7 }. v! ~$ E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俞悦 2 b$ {. \5 r g8 }8 q8 }
2006年11月3日 星期五 # t! |4 ?: n8 r, p2 V; N1 n
8 C: b2 x8 y& E# D. V; S5 V4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有部流行小说叫《工作着是美丽的》。那个时候,人们接受的教育是,一个人如果不工作,就叫游手好闲。但现在情况似乎发生了变化。3 Q! K, H4 \3 H( j
$ y: W( u1 \; I0 W! r3 G“学疯男”和“老鼠女”
+ ?4 |9 N. q( }' n0 h6 m, Y( g% V/ X6 G8 [: b \
上个周末我参加了两个PARTY。巧的是二者居然都和因兴趣而转型的生活方式有关。 m1 D1 a |6 O( D E) K+ j
( W b5 p# U: R1 w& Q( ~
少波要走了,这次是雅典。这些年,少波一直不间断地忙碌在念书和与念书有关的各种事宜中——北大中文系毕业以后,他一度为电影癫狂,于是去电影学院念了个硕士。当然,他大学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而且是一份在旁人看来是稳定而有前途的工作。以往他念书,同时也工作,这次比较决绝,他干脆办了停薪留职,抛妻去国地去希腊,只是为了去他心仪已久的大学读艺术史博士。在朋友眼里,少波是个不折不扣的男“学疯”——一没有功利目的,仅仅因为兴趣,读书读到40岁,这不能不让人讶异,就连少波那很见过世面的父母,都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为了兴趣,与工作拜拜,成了少波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 j6 V b& _* k/ Y) ~( E+ G) W6 W
, w @) v% `+ F- U3 T另一个聚会,是为了给同事送别。这位女同事从美国留学回来后,一直在外企工作。13年的工龄,让她拥有了两套住房,同时攒下一笔数目不小的备用金。她把其中一套住房出租,在她的计划中,租金用于并不奢华的日常生活,而备用金可以抵挡突如其来的不测。她早已厌倦了“老鼠赛跑”的生活。她说:“当我向老板辞职信,宣布结束过去时态的生活方式时,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套用琼瑶的话说,我的这位女同事心有千千结,据说她小时候的很多兴趣,都以“前途”之名被父母扼杀在摇篮之中,真是“伤心一牛车”。
6 X- S( f' D4 j0 G( L1 M7 q
( l" ?- P |8 H5 j总之,这是两个让人心绪不宁的PARTY,参与者多是怀着复杂心情离开的。
$ S/ H: l! R; `: N( b, j
, E0 `2 I, Z! [1 y暂时不工作的选择权, N2 q1 ~8 ^) B: `, y" W$ z1 {8 q8 Z
& J2 K0 A% C) G1 r& a3 U
一小部分三四十岁的中国人选择暂时不工作,这渐渐成了一种时髦。
$ }! v, d9 V7 T5 Q' c# [0 n# g7 b( K. ^! r$ f C: l
前面提到的那位女同事告诉我,如今她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生活充实但不刻板。“我曾经喜欢的油画和集邮,又重新回到我的生活。你不知道这对我多么重要。”她甚至懊恼没有早些选择这样的生活。
+ }! r# x5 j. N0 r+ M; v# g7 t( o0 S) y L; q
在现在的中国,工作者依然美丽;而那些暂时不工作的人,恐怕不仅是美丽的,而且值得羡慕。当然,什么都有代价,这种选择通常有几个前提。+ \/ u3 h& r# W4 \8 F: r" B) G
6 e3 T$ Z" w! t8 b$ i* |& ]第一,他们曾经努力地工作过,并因此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拥有了一定的财务自由。第二,中国人对生活的安全感以及对未来饱满的信心渐渐强大起来,于是有信心实践暂时不工作的自由。
" Q! q; i) }" W" v6 [2 G4 i2 t8 B; U& r+ t2 z, N M
如果说在匮乏的经济环境下,工作概括了中国人生活的全部意义的话,那么如今工作逐渐变成生活的部分内容,至少对这些人是这样的。当然,更多的中国人依然在工作,而且是超时工作,为了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的财富,但这些“工作狂”如今已能和不工作的时髦人士和平相处,这在中国绝对称得上是一种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