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77)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齐山 于 2014-9-25 17:05 编辑
0 f, L' [. W: ?) V P1 Z3 i- C; s$ V! U4 H
现代人,对于白话文的标点符号运用,通常会比较熟练。即使使用不熟练,误差也不足够大。
, n t5 E, t! \, [9 n5 E 对于古文,则相对陌生。然而,如何运用现代文明的产物———“标点符号”,来给古文标注,却并不简单。: @$ a a# h3 W$ H7 {
且不说,由于一知半解,运用标点符号,成就的“哭笑不得”、“笑话百出”的典故,尚情有可原之外;更可恨的是,别有用心之人,常常借用标点符号,故意误导或欺骗读者,实在是“罄竹难书”,甚至是“罪不可赦"。
) I6 [0 E" @ B. q4 Y2 o% K6 M8 c" h7 j- S: ^$ y" B
论语有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3 h/ @3 \ @8 e2 ~
& n" J0 Q4 ?: Q) \
敬请诸位“霞粉”,追根溯源,结合实际,为其添加标点符号。; E2 k* ~* M/ g
再看看,再论论,会有什么不同的解释?!$ t- x, k+ t( C% x
5 Y6 ^1 F& h- ~3 Z+ h- F: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