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85)  鸡蛋( 0)
|
感人的见证故事,请看下文:
! V. \8 @! G6 Z. I% v% b1 t 每个周日下午,在他们教会的主日崇拜结束后,牧师与他11岁的儿子会到镇上去发福音单张。在这个特别的周日下午,又到了牧师与他儿子带着福音单张到镇上的时间。外面非常的寒冷并且下着大雨。. {( {0 }* C' \* g
小男孩穿上他最温暖舒适的衣服并且说:「爸,我准备好了。」他的牧师老爸问说:「准备好做啥?」「爸,是我们拿着传单出门的时候了啊。」
; ?( h5 h4 f1 m/ p" c9 q 老爸回答说:「儿子啊,外面又冷又下着大雨耶。」
+ f; E5 H- Z7 k 小男孩用讶异的眼神看个他父亲,问说:「但是,爸,地狱不会因为下雨天就关门了啊。」(原文直译:就算下雨天,人们还是一样会下地狱啊)
) ?/ b) ~( ? p) R 父亲回答:「儿子啊,这种天气我不要出门。」小男孩沮丧地问:「爸,我可以自己去吗?拜托,拜托。」他的父亲迟疑了一会儿后说:「儿子,你可以去。福音单张在这里,要小心喔。」( R, T) d+ E0 U0 a( n, ] r
「谢谢老爸!」于是小男孩就带着福音单张,在雨中出门了。/ G' ^/ r. p: @" T2 K7 p/ q
这个11岁大的小男孩在镇上的街道走着,挨家挨户的发送传单,并且发传单给每一个遇到的人。当他在雨中走了两个多小时之后,湿透的衣服让他冷到骨子里去,传单也只剩下一张了。他在街角停下,四处搜寻是否有人可以发送传单,但是,整条街上却一个人影也没有。9 q2 k( r6 d8 S! N9 h) j
于是他走向目光所及的第一栋房子,并且按下门铃……没有人响应。他按了又按,仍然没人响应。他等了又等,还是没人回应。
# z+ B& F3 P' p0 t- Z/ \4 g. L3 O 最后,这个11岁的小勇士转身要离开时,某个念头让他停下脚步。他再次转身,再度按响电铃,并且用他的小拳头大声的敲门。某个念头让他留在门前继续等待着。他又按响了门铃,这次,门慢慢地打开了,站在门后的是一位看起来非常哀伤的年长妇人。
4 E$ W0 ~4 [, r8 I( Y+ \ 她轻轻地问说:「小男孩,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吗?」
1 Y. @1 |1 ?6 q" _8 I, R% D" q 小男孩用散发着光芒的眼神以及可以照亮世界的笑容说道:「女士,很抱歉打搅您了,我只是想要告诉你,耶稣真的真的很爱妳喔!!我还要给妳我这最后一张的福音传单,它将告诉你关于耶稣以及祂伟大的爱的故事。」& Q$ d( ] d! V
他将最后一张传单递给了她,并且转身离开。当小男孩离开时,她告诉他说:「小男孩谢谢你,上帝赐福你!」
6 i# l, _6 _% Y 在下一个周日清晨的教堂中,牧师老爸正在讲道台上要开始主持礼拜,他问说:「有人想要分享见证吗?或是有什么话想说的呢?」) w+ ^# h J5 A+ k3 ^6 f( S' @
慢慢地,在教堂后排座位上,一个年老的妇人站了起来。在她开始说话的时候,她的脸上容光焕发。% L! Q: i. y1 P9 N
「这个教会中没有人认识我,我也从来没有来过这里。你知道的,在上周日之前,我还不是一个基督徒。我的丈夫刚刚过世没多久,把我一个人孤独地留在人世间。上周日,是一个特别寒冷的下雨天,在我的心中也同样地感到寒冷无助,我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意愿。」1 n+ N+ e) F- \9 q% f+ W' @" I1 g- o
「于是我拿了条绳子,还有一张椅子,爬上楼梯,走到阁楼上。我把绳子紧绑在屋梁上,然后站上椅子,把绳子的另一端套进脖子。站在椅子上,我感到心碎和孤单,就当我准备踢开椅子时,突然门铃响起,把我吓了一跳。我想,我就等个一分钟,不管他是谁,他会离开的。我等了又等,但是门铃一直响个不停,而且按铃的人开始用力的敲着我家的门。我再度告诉自己,到底是谁啊!从来没有人按过我家门铃,也没有人来探望过我啊!我松开了脖子上的绳子,下楼走到门前。3 {; n( |) ^1 }" e
当我打开门时,我几乎不敢相信我所看到的!在我家门廊前的是个我所看过最像天使,最容光焕发的小男孩。他的笑容,喔,我没有办法跟各位形容。$ |: d: |5 ~6 B
他那天使般的声音所说出的话,让我死寂已久的心又再度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1 a S5 n4 R. {+ G 他说:「女士,我只是想要告诉你,耶稣真的很爱妳喔!」然后,他给了我在我手中的这张福音传单。当这个小天使转身离开,走入寒冷的雨中时,我关上了门,慢慢的阅读这张福音传单的每一个字。然后我再度走回阁楼,收起我的绳子与椅子,我再也不需要它们了。」0 f U4 Y( t; I* x3 j3 }
「你看看,我现在是个活在主里快乐的小孩。照着福音单张背后的地址,我来到这间教堂,是为了亲自说,谢谢你,在关键时刻由上帝派来的小天使啊,你从永恒的地狱中拯救了我。」
/ b6 [) A! _1 c7 ~7 Q" `* W% S 现在,教堂中每个人都热泪盈眶。就在荣耀赞美神的呼声不断当中,牧师老爸走下了讲台,走到那可爱的小天使的前面,他握住了小男孩的手臂,控制不住地啜泣。! `+ s7 Y6 f" I$ o3 y* U
或许没有其它教堂能够有如此荣耀的一刻,也或许整个宇宙中没有一个父亲能够对他的孩子如此地感到了满满的爱与光荣。
. }7 s& o" u: e+ a u5 S$ ` 但是,有个父亲例外,这位父亲,也就是上帝,让祂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降到这个寒冷又黑暗的世界中。祂用无可言喻的欢喜,接回祂的儿子,整个天堂都充满着荣耀赞美神的喜悦。父神让祂挚爱的儿子坐在高于所有权位的宝座上。
4 r' D+ G4 t( Q6 p& o+ D6 I 可能某个读到这篇文章的人,正经历了他生命中黑暗,寒冷又孤独的时光。你可能是个基督徒,你也可能不认识这位上帝,但是不论你的身分,也不论你的问题或状况是如何,不管这个问题看起来有多糟糕,多灰暗,我只是想要告诉你:「耶稣真的真的很爱你!」' J% X. p6 o! d
看了这个文章我很感动...我们不但要领受神的恩典,还要把神的爱传到别人的手中,也许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简短的问候就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于人生的认识,给他带来心灵上的温暖,感谢那些传福音的人,如果你有感动,就把他转出去......' ?, e5 t# D. E) V* X
8 `$ @+ R- T7 J8 _
7 {( c' U6 h) B" ?跨度有点大,佛教的:
( O9 B9 L E' P2 B$ Q ~0 y7 k1 `0 _' ?$ X" d
什么是无相布施?9 l2 p; e$ u Q+ D: \
什么是解行并重?' s) g1 a2 `+ d$ B6 K7 o2 Y. h2 }* U/ {
什么是五家共有?
* |. ?. z1 [" Y6 y7 o+ H$ O4 b什么是诸行无常?( `9 F5 Z+ m' I$ D. ?' b; l/ n
什么是缘起性空?7 T, C7 |) ?6 P1 J M$ h0 c' y
什么是涅槃?# p, ]& [0 Z- \2 X/ A) D
什么是四依止?
; {% _* A' F+ M0 q- C什么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 k4 n0 w. [. Z W# H什么是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5 q" z: _: @3 j
什么是不二法门?
. N d& f$ I5 X! ]' J: G什么是一心二门?8 o- n7 l; X7 [+ m1 _
什么是六成就?3 u0 ^6 b7 ~. e0 N1 \9 [' Y6 v9 q
什么是无相布施?4 L# R$ m4 w$ f
无相布施,就是布施时没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功德。 a, R7 g3 p+ n; A
为了求名,为了求利,为了怕堕入恶道,甚至为了求得自身的健康福祉而布施,就叫有相布施,是属有限的功德。不求任何利益,不计任何代价,以及有无报偿都不计较,完全为了别人的需要而行的布施,就叫无相布施,无相布施的功德是无限的。
7 i& B! k/ V; x3 m 《金刚经》云:“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讲话、做事、吃饭、穿衣,只要心存慈悲,处处可以帮助别人,造福大众。但是不可斤斤计较于人我,不可罣碍布施多少于心上。4 g" k0 l; q( ?7 S1 w9 W4 ` z$ e: ~
什么是解行并重?- R- ?7 F# S, M
修学佛法,首须理解经教,也就是要读经阅藏,听经闻法,以了解教义;如果不重慧解,盲修瞎练,是非常危险的。但是光在慧解上着力,在修持实证上没有下功夫,也只是“如人数他宝,自无半分毫”,不能获得学佛的利益。因此,学佛必须解行并重。
4 B' `7 X% X# z) }- q. y% s什么是五家共有?% K x+ j& P' D) ^# J. r! p
佛陀说世间的财物为五家所共有。所谓“五家”,即大水、大火、盗贼、贪官污吏以及不肖儿女。虽然我们拥有万贯家财,逢到大火、大水,可以把我们的家当焚烧成灰,或流失净尽;遇到盗贼、贪官污吏,也会抢走我们的财富;即使亲如儿女,如果不肖奢侈,也会使家财转眼成空。所以,人生在世,累积财富不如累积功德。$ K) c1 S4 s) l8 I
什么是诸行无常?
( L" ]. U3 x; e& f1 O0 J0 N “诸行”是指世间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这些事物,若依佛法来观察,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
% p0 \' p$ [# Y 可以从两个道理来说明:
6 a w/ \7 {' n 一、三世迁流不住,所以无常;
/ g+ w* |- N' Y2 A5 v( Q 二、诸法因缘生,所以无常。
" Z. u, A; ~+ b什么是三世迁流?$ m" d- P; j/ K7 |
过去、现在、未来叫做三世。一切法在时间上 是刹那不住,念念生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即生即灭,故说无常。何谓诸法因缘生是无常?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离散则消灭,因缘是无常的,由因缘所生之法,自然也是无常。譬如人生由过去的业识来投胎,到呱呱出世,由幼而成长,以至衰老而死亡,又再去投胎,以后又是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如此三世迁流不住,生命实实在在是无常的。又众生的生死,叫做分段生死,菩萨位上的生死叫做变易生死,未成佛果,必然有此两种生死,有一期一期的生死之相可得,而此一期一期的生命,即是从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的变异而死亡。《法句经》说,积聚终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当离,有生无不死。这都是说明人生无常的道理。/ ^; x5 K) Q, Q7 j% O
人的心念亦然,一念生一念灭,刹那间变幻莫测;宇宙万事万物也是如此。一切现象是时时刻刻,刹那生灭,刹那变化,换言之,是时间性的存在而已,亦可说是永远的过程而已。世界的生住异灭,气象的春夏秋冬,人生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的一切,均如大河之流,滔滔潺潺,永远如此,都是流动变化的状态。在这流动之中,并无任何一个不变的东西。/ M0 p* X c* y" Z; n) x
再说宇宙世间一切事物,依物理学来说,没有一样是静止的,既都是动的,即是无常。如花朵,以肉眼来看,它是静的,若用佛法来观察,则知组成花朵的各种元素都是动的,且在迁流不息的新陈代谢中。从各种元素的变化,而促成花朵的逐渐凋谢,它虽然也曾鲜艳一时,但终究要枯萎死亡,因此,我们知道它是无常的。如果它不是无常,而是常住不变的,那么花朵将永远不凋谢,不枯萎;既然会凋谢、枯萎,即证明它是无常的。
, J( D6 C% I- \$ [ 通常我们说,人的感受有三种,即: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当然是苦,乐受依佛法说也是苦,这是坏苦。譬如健康、美丽,这是快乐,但当失去了健康、美丽时,痛苦就跟随而来;又如一般人常常感叹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筵席时快乐,散席时就感到悲伤,所以说乐受是坏苦。不苦不乐受所感到是行苦,如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世间没有真正长久不变的,这迁流不息的转变,带给人类的也是一种难以忍耐的苦,这是无常的苦。所以说,在诸行无常下,诸受皆苦。& M% ^. P V# q' m0 a
什么是缘起性空?% j; s4 S3 D: y" q8 {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8 C+ X4 l" o* m$ f
什么是涅槃?; R2 d2 {& T9 Z2 @5 _: H Q
涅槃寂静是说不论世间如何动乱,最后终归于寂静;不论万法如何差别,最后终归于平等。动乱归于寂静,差别归于平等,寂静、平等,这就是涅槃的境界。依佛法来说,达到涅槃的境界,已寂灭了一切烦恼和生死,而到了离苦得乐的境地,亦即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的果位。一般人以为涅槃是死后的世界,如某某法师去世,便说得大涅槃了。其实涅槃的定义是不生不死,即“灭度”的意思。
0 g d1 f) S, Q8 r什么是灭度?$ Q" ~8 V8 |$ F0 [6 A
灭是除灭执着,灭除我执、法执,灭除烦恼障、所知障。度是度生死,度凡夫的分段生死,度圣贤的变易生死。涅槃是解脱,烦恼是系缚。离系缚处,即是解脱;断烦恼处,即是涅槃。譬如一个犯人,为杻械枷锁系缚时,无自在可言,一旦卸除了,便得解脱。众生为贪瞋痴等烦恼所系缚,若修习佛法,断除烦恼,即得解脱,解脱即是涅槃。除此以外,若想再觅一涅槃,实在不可得。& Y1 r" C, Z+ ?4 H9 }" X/ _3 V! C
佛在世时的诸大阿罗汉,也都是现证涅槃而后游化说法、托钵乞食。由此可知,涅槃并非离一切法之外,别有一物可以证得。法法本来即是涅槃,只因众生无明覆心,妄想执着,视一切我、法皆有实体可得,所以处处都成为障碍系缚。若是圣者,知一切缘起法,虽有而自性空,无所系着,则能即物而得解脱,解脱即是涅槃。
6 \" K' Z% R/ F什么是四依止?
# d1 Y1 Y6 D, h& f8 H “四依止”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是学佛者应该依循的四个准则。0 l1 C- ~, P2 x4 S0 F) ^
依法不依人:依止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不依靠有生灭现象的某一个人。, N- E2 {( a$ D3 k! L V5 T# _
依义不依语:从义理本身去把握真理的内涵,而不执着戏论,满足于语言文字的游戏。. h+ M- a1 n! M* h( {1 j6 r
依智不依识:以般若智慧为人生行为的规范,而不依顺一般的俗知俗见。
5 n- X5 |. q' g0 }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持究竟的宇宙真理,而不盲从方便邪说。
( W+ ~* P, v( s7 r! u 四依法是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指南。能够依止四依法,得其门而入,才能探骊得珠,登入真理堂奥。4 f/ n) I3 s; w1 q
什么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3 {5 X- S$ H, ~$ c: O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一”就是只有一个,“多”,就有很多个了;但是,在佛教看来,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2 n* y6 \5 n; |
一朵花与一个虚空,孰多孰少?孰大孰小?一粒花种籽由种在土壤里到萌芽成长,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阳光的照耀,还要有风来传播花粉,有空气来沃养成长。所以,一朵花是集合了全宇宙万有的力量才得以绽放的,一朵花即等于是一个虚空,“因缘有二法,实性则无二”这也就是一多不二。0 u; ~2 o( i0 `! n8 Y. f' j. V
再进一步从世法上来说,我们每天的生活里面,要吃饭、穿衣,要坐车、住房子,要希求多闻、资养色身。这一切一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农夫种稻、工人织布、司机开车、建筑师盖房子、专家学者讲授、科技资讯传播而来,所谓“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一个人必须仰赖那么多人事的聚集辐凑才得以生存,这个“一”岂不是包含了无限?# s; g7 O" `4 w M6 |$ n$ ^
了解这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之后,就会觉得“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了。4 w9 j6 M. u9 \) C( b/ M0 N
什么是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
" h7 X' T0 e4 V 佛陀成道时,即于菩提树下做如是言:“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妄想执着缠裹着我们心中本自具足的佛性,使之不得开显;但若离开此心,又别无烦恼可除,也别无菩提可得。所以,菩提也好,烦恼也好,都在此心的迷悟之间。一念觉则菩提显,一念迷则烦恼生。就像一面镜子,沾满灰尘时是它;拂去灰尘的,也还是它。要让它沾满灰尘或拂去灰尘,都只能在镜上求,离开镜子,则什么也找不到。
* ~6 X+ V7 p P4 X# Z 当我们懂得往心内修正自己,探求自己本来面目时,烦恼虽热恼,解脱的希望也含生其中。
* j, o* u. ~: R" ]8 K什么是不二法门?
, D0 k9 ~" N5 [, g9 x3 N 显示超越相对、差别的一切绝对、平等真理的教法,称为“不二法门”。《维摩诘经》对“不二法门”的意见有:生、灭不二;我、我所不二;受、不受不二;垢、净不二;动、念不二;一相、无相不二;菩萨、声闻不二;善、恶不二;罪、福不二;漏、无漏不二;为、无为不二;世、出世间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我、无我不二;明、无明不二;色、空不二;根、尘不二;正、邪不二。
' k) Y! g( C: c8 u 而不二法门的人间化,即指:
% d6 P6 S9 |& b: `- r6 P0 W L 人在山林,心怀社会。& x& m; p0 H6 Z7 w* x5 g1 t
立足地球,放眼宇宙。
8 c3 T1 ?9 o+ ^' H; D- M4 ^ 身居市井,志在佛国。3 K2 C* W# G# {0 Q% e
天堂虽好,人间更美。3 V+ ?! G1 m2 {* m
法界无边,家庭第一。0 H; V' T& K0 y$ E* B) r
今日一会,无限未来。; |8 V4 m! K+ n$ M4 a+ r
今之俗语多援引“不二法门”一语,转指学习某种学问技术唯一无二的方法。
* {% n) ~2 [: z8 K( j( f7 l% u# x6 `什么是一心?
: g( D# P# A9 n 《大乘起信论》为了说明心的性质,遂将含摄诸法的众生心分为“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以显其体用,称为“一心二门”。“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都是说明众生与佛本具同一心性,只因无明妄想而呈现生住异灭、迷悟染净之相。
5 L8 e* y; q+ K5 S 心真如门:心的本体,没有生住异灭、迷悟染净等对待差别之相,为绝对平等之理体,此理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真实如常。
6 R4 H6 n$ y) I8 c1 t+ Z3 d 心生灭门:心的动相,随缘生灭,所以呈现生住异灭、迷悟染净等对待差别之相。
6 B" Z \# L: {8 |/ Q 心的本体为生起万法的第一因,然凡夫偏于妄情,所以不见平等之理体,若除妄情,则真如之体自现。故知真如、生灭二门,实则不一不异:约义来说,真如门是绝对平等的本体,不生不灭的实在;生灭门则是相对差别的诸法,生灭变化的现象,二者截然不同,故说不一。约体而言,非真如本体之外有生灭现象,因此真如即生灭,生灭即真如,故说不异。以水波的关系为喻来说,水是静的,波是动的,此为不一;离水则无波体,此为不异,故知不一不异是一体的二面。
0 @: s& P) g* v0 @) f% c 从以上的诠释得到一个结论:宇宙万有的本体为一心,众生与佛同具此心,然此心有觉与不觉之分,故析为二门,觉者称为心真如门,不觉者称为心生灭门。由心之本体而言,具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等性质,为绝对的无差别相,称为心真如门;由心之动相而言,具有生、灭、增、减等性质,为相对的差别相,称为心生灭门,此二者为一体两面之关系,即称为一心二门。若以禅宗公案“慧可安心”来说,未安之心就是心生灭门,已安之心就是心真如门,因此凡夫只要识心寂灭,泯除妄想的动念,即可见性悟道。
. w( d: d. ~% \( ]7 M/ [. Q什么是六成就?: b9 I, L* m6 X) n3 }( E
佛教讲因缘,凡事必须因缘具足、众缘和合,方能成事。此缘起法为佛陀所证悟,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就是佛陀说法,也必须具足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等条件,才能开演法筵,此称之为六成就。2 f- H+ | L+ B: X
如是:为“信成就”。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说而不疑,并依之而奉行,故称信成就。
]% Q, i8 s2 ?, x9 s; s8 L: N 我闻:为“闻成就”。是阿难亲闻佛陀说法,故称闻成就。! d$ ~5 s4 A' O; {/ U( ~
一时:为“时成就”。指说法的时间,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众生有缘而能感者,佛即现身垂应,感应道交,不失其时,故称时成就。; b O$ r% N! f& E; b
佛:为“主成就”。指说法之主,佛是世间、出世间说法化导之主,故称主成就。* i3 v. S# I, {0 g
在某处:为“处成就”。指说法之处,佛曾于忉利天为母说法,除此,皆于人间的印度摩揭陀国、舍卫国等处说法,故称处成就。. P: Z8 H. y" u/ x- s" c6 b
与众若干人俱:为“众成就”。指闻法之众,菩萨、声闻、缘觉、天、人等诸大众云集听法,故称处成就。* a& b3 f6 H! v( }8 U
以上六缘具足而教法兴,故称之为六成就,如果缺其一,即不能有正法流传,故知成就道场说法,非一人所能为,须待信、闻、时、主、处、众等因缘具足,方能开演法坛。因此今之说法者,应当秉着恭谨虔诚之心,宣说法要,令大众菩提增上,蒙受法益;而闻法者也应心怀稀有难得,难遭难遇想,并且发愿护持正法、成就道场,如此方能使佛光法水源远流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