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6-5-11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医疗费成最大后顾之忧: Z+ y' O, q5 C- ~4 Z% H* l
! E8 ?* k* d+ [# r% G- D% Q
教育费除外,还有一项费用也不能不考虑,那就是医疗费。6 P, N) Z' x2 J" G1 Y6 y8 A q
8 i9 {5 j* H% L. Y" E* q5 N没什么都可以但千万别没钱,有什么都可以但千万别有病。这句话已经成为社会上很多人的口头禅。看病难看病贵,同样落在了我的头上。2000年妻子怀孕生孩子,如果在北京生产,要花五六千甚至一万多元。为节省开支,我只好带妻子回老家。结果剖腹产生一女儿,花费1200多元。2005年秋,女儿患肺炎,不到半个月花医疗费1600多元。前几天女儿又患支气管肺炎,至今已花费1400多元。而女儿每次感冒发烧,不花费100元左右,医生是绝不高抬贵手放过我的。/ m8 z4 i0 u4 _1 O
) e) [! K1 e9 I. D% I( ~
有媒体报道,现在的农民“小病拖着,大病不敢进医院”。这样的现实其实也发生在像我这样的城里人身上。2005年初冬,我偶感风寒,咳嗽不止。也去医院看过两次,医药费花掉了二三百元,但咳嗽依然不止,我不愿再为这病花银子,于是便一直咳嗽着拖到今日。一位外国诗人写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借用过来说:“春天来了,我的咳嗽还不好么?”至于平时有个冷热感冒,也不愿进医院,主要是怕再被医生狠狠“刮一刀”。只能采用一些土方儿、偏方儿,或者凭着年轻体力壮,硬生生地抵抗过去。* {% ^% M- E% s1 y2 }, P3 X% @
! y. k) |' D# z$ Z+ m医院里见钱看病,没有钱即便是眼看着人死了也不去管。这样的报道时常在媒体上看到,如此冷酷的现实,除了让人寒心之外,就是警告提醒大家:不靠天不靠地,只能靠自己,家中一定要备足现钱。如果让我将所有钱都拿去买房,家里空空荡荡的,我就连生命最基本的需求——安全感也没了。若突然有个什么病急需银子,到那时“哭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真可谓一分钱难死英难汉了。
" f6 k% M2 g, _& j" o
" F9 R1 h2 D4 {3 V, }不愿贷款借钱购房9 ~* |! g/ C! d: R
0 G" {$ x( M: \$ F: V
怎样才能尽快买到房?有朋友提醒说,你可以贷款买房啊,并拿那个著名的中国老太太与外国老太太购房的故事教导我。我一直认为,东西方两个老太太购房的故事,实在是某些心存不良的人对中国消费者的误导,时至今日已经坑害了一大批购房者,不知有多少当代“负翁”们在还贷重压下过着狼狈不堪的日子。试想,外国老太太贷款购房是有足够相关条件的。比如人家有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大病统筹保险。即便她老人家失业了、生大病了,也会有资金来源给她看病、继续供房,帮她度过难关。而中国老太太具备这些条件吗?尽管政府部门正在努力促成全民上“三险”,但实际生活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被搁置在“三险”之外。以本人为例,如果失业了,别说“三险”没有,连基本的吃喝拉撒都成问题。如果遇到大病或者大灾,则无疑于天塌地陷一般,哪里还有余钱去还银行的住房贷款?因此,在相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我绝对不会贷款买房的。7 L3 W1 T8 r% k9 ?6 I4 h
" ~4 q! E% n3 X, f+ U5 u( Y还有朋友说,你也可以向父母家人亲戚朋友借钱买房。这个我可实在不敢从命。一是我的亲戚朋友中富人不多,即便有钱那也是人家辛辛苦苦赚来的,我不能随便占用别人钱财。二是我的父母只是普通退休工人,培养我们一双儿女不仅花费了他们半生精力,也几乎花光了他们半生的积蓄。再者,我已经娶妻成家,另起炉灶,不能拿钱孝敬父母,已心中有愧,怎么能再有脸向父母借钱购房?即便父母手中有一定积蓄,那也是他们年老时保命的血汗钱,我辈岂能拿父母的保命血汗钱供自己购房享受呢?, a0 u2 \" Z) [1 P# l+ w
0 W8 L) a0 h+ p) N" n
面对房价迷雾持币待购
* t( w* T% O, ?8 t
0 |+ x7 R" |, ~% d: }不敢购房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今的房价如雾里看花,令人摸不着北。房价一直是个敏感话题,关于房价的涨跌,不断有人在议论。但房价迷雾的增强、增浓实际上是近两年的事情。2005年年初房价如风筝一般不断高升,政府相关部门认识到其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先后出台数项措施给予制止。但关于房价的唱跌与唱涨声,则空前激烈了。
g! _# o" V7 G i& @
- v; `6 c+ s* I/ C* [; W* s作为不懂经济学的外行人,我实在搞不明白,开发商房地产商因为利益关系,无论房价是涨还是跌,他是绝对不会唱跌的。而一些同样是经济学专家的人,为何有的唱涨有的唱跌?是他们所运用的经济学理论不一样?还是各人站的角度不一样?“屁股指挥脑袋”,坐在什么样的立场说什么样的话。不能否人某些专家因为从某些利益集团那里拿到好处而站在他们一边,与利益集团一个鼻孔出气儿,故意给房价搅混水。
) K# f# h9 G- [% ?, W% H* L3 \/ E) T* Z: E5 p& ], ?. F2 M0 P
此外,还有一些所谓的调查机构,出具的数据也很让人摸不着头脑。有的说房价涨了多少,还将涨下去;有的说房价降了多少,还会降下去。结果搞得广大消费者无所适从,不知道究竟哪一家调查机构出具的数据是真实可信的。房价成了现在最大的迷雾,消费者在看不清楚现实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持币待购。我们非常盼望有一个真正权威的机构,出具真正权威的数据,让大家看清房价真实面目。真诚希望借贵刊一角儿,呼唤公正与权威,别再让我们蒙在鼓中雾里看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