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D+ A" m6 R. V 实际上,现在某些金融机构已开始复制CDS了。有外媒报道说,近日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出现明显上涨趋势,尽管有人认为这极有可能是银行信用链再次出现问题,但我宁愿相信这是复制CDS的结果(因为复制过程需要做多LIBOR头寸),至少在理论上是存在这种可能的。 2 O: `& N5 r* D0 o7 d4 F 5 F+ f0 s+ p9 f& J+ x* K 英国《金融时报》形容此次德国裸卖禁令是“把惩罚的皮鞭抽在了稻草人身上”,我认为此种比喻极不确切,因为那些裸卖空产品(或称创新)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可不像稻草人那样形同“摆设”,而在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有时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倒觉得,这次德国裸卖空禁令更像是交通事故频发的十字路口禁止汽车通行的告示,而颁布告示的人没有搞清楚造成交通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规则不整或信息不清,而非通行工具。假如我们能够完善交通规则,并在多事路段清晰设置交通信号,事故自然少出,岂能反过来削足适履呢? 5 T) O* B, q3 ^/ t# a* E. S' l+ g 4 k( t/ p) ~& c1 @; v3 C 尽管很多细节尚未披露,但把CDS卖给高盛的德国机构对于希腊财务状况的了解肯定是不完整的,也许就如美国监管机构所说,高盛掌握的信息比德国机构要多,甚至是高盛有意制造了某些假信息以廉价获得它们所需要的CDS。如果这些坊间传闻确实属实,那就更说明信用违约互换不是罪,真正应该反思的是交易制度以及信息披露制度。退一万步讲,如果当初德国的金融机构掌握的信息量与高盛相同(也就是信息完全对称),还会那么轻易地把CDS这种稀缺资源廉价出卖,或者卖出之后完全将这些头寸暴露在风险之中吗?这才是德国人真正需要总结的。' X( a( U. v/ N' R
! i. m) X( s H; `& q2 t
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则各不相同。这句话如果移植到金融市场上来则恰好相反:繁荣的时期各有不同,而危机事件则彼此相似。纵观金融危机,不管名称如何变化,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信息不对称。假如美国投资者对美国房地产实际情况能够多了解一些,德国金融机构能够对希腊的财务状况多知道一点,也许像次贷危机、希腊债务危机威胁德国金融机构之类的事件就可以少发生,甚至不发生。而至于那些围绕着信息主体的金融创新,永远都不是问题的最根本所在,也许德国的监管机构和决策部门更应从这些方面着手来解决问题。8 \- m+ I; d# y5 o( [
* C/ f" d9 t. Q+ w: c6 X2 x; y
(作者系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