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气功理论中有儒家气功这一派?它与儒家文化有什么关系?6 J! d3 x! g" L* a4 K: o
! x, z% G6 p! K6 D$ e. z
孔子是儒教的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52年--约公元前479年),代表著作是《论语》,全书一万二千七百多字。孔子是有神论者,他敬拜"天",这是一种模糊的神的概念,《论语》中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孔子也敬拜人为神灵,在《孔子家语》中《五帝德第二十三》,孔子认为古代的轩辕黄帝是"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又称黄帝之孙是"依鬼神而制义,治气性以教众。洁诚以祭祀,巡四海以宁民。"孔子称君王为天子,敬拜祖先为神灵。中国传统的鬼神论溶入了儒教文化。传统的鬼神论里所敬拜的神包括:雷公,电婆,风伯,城隍,瘟神,文曲星,关帝,财神,门神,灶王爷,妈祖(即航海保护神),药王,禹王,蚕神等。- Q: q) {, a+ l% g& A! ?. T
7 W7 a; l+ E6 b" _# A+ d4 \ 虽然在孔子的著作里至今没有发现气功式的修炼方法,但孔子的"生命来源论"和道家、气功以及中医的理论是完全一致的。在《孔子家语》《本命解第二十六》中,当鲁哀公问孔子生死的原理,孔子认为生命是由"性和命"两部分组成,在汉语中"性命"一词基本上就是"生命"的同意词。孔子解释说:"分于道谓之命,形与一谓之性,象形而发,谓之生,化穷数尽,谓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终也。""一阴一阳,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于此也。"这几句话反映了孔子对生命的观点也是"道"。大意是:道是生命之源,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生命,这是不折不扣的道教生命来源论,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同时,这也是气功和中医的生命来源理论。 % o8 Q7 B5 {3 p! I 9 K. L3 R; z8 p. C) L# f 孔子当时教学开的功课有:诗,书,仁、义、礼,乐等。弟子有三千,精通各门功课的学生有七十二位。这些功课是典型的文化、哲学和艺术类的课程。儒家气功是文人在读书,写字,作画和演奏音乐的艺术过程中发现总结的气功功法,或是由自发动功而获得了启发。当他们从事这些活动的时候,进入一种气功态,意念全部集中在书、字、画、音乐上,达到忘我的境界,就如同气功打坐进入虚无状态,这种气功主要的效果是增加艺术创造水平,同时强身健体。这和一般艺术家的忘我陶醉的现象是不同的。练儒家功的人是以练气功为基础,讲究意念,呼吸,冥想,提高的不仅是技巧,主要目的是使艺术作品有震撼力,有"能量"感,而且身体的病得医治,身体健康。注意,这不同于艺术对人身心的正常益处。 + I) c& @& H' Y5 L# k / Y0 t2 h {/ U 在《庄子》的《田子方》中,记载了一个儒教气功修炼者的故事。说"宋元君想找画师画画,来了很多画师,都在准备画具,调墨润笔;只有一个画师例外,他脱掉上衣,盘腿打坐。宋元君说:这才是真正的画师!"这就是一个儒家气功修行者。当人们读到这里的时候发现和上下文没有联系,突然冒出了这一段故事。其实,上文是描写鲁哀公感叹鲁国没有象庄子一样懂"道"的人,因为从表面来看,孔子的理论是伦理道德,政治哲学的内容,没有明显的修炼内容,所谓"明乎礼仪而陋于知人心。"意思是儒教知道的表面礼仪过多,而了解人本身的"意念和意识"太少(注:古人认为"心之官则思",即心的作用是思考;而气功的修炼就是意念和意识的修炼)。后来,鲁哀公发现孔子就是懂"道"的"大儒者",意思是孔子是懂修炼之"道"的人。(后面将详细论述,"道"的修炼就是道家气功方式。)所以下文就描述了一位儒家气功的修炼者,懂"道"的画家。庄子、鲁哀公、孔子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这只是一个杜撰的故事,但庄子是想说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追求的境界也就是道教所说的"道"。 T! z. a6 j4 @& n3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