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人们都说民工是城市的弱势群体,他们究竟有多弱?两天来,记者在南岸区和渝中区对部分民工的城市生活状况进行了采访,体会到了民工的艰辛。以下便是两个个案。+ W; @- ?2 d7 S* `, n
7 S5 m2 o9 ?8 C8 H @* o 关键词 一道素菜
- B! ^( e' `0 t) }- c" `' ?% T, u0 z/ j1 R
陈兰和丈夫都40多岁了,是垫江县澄溪镇人。4年前,陈兰夫妻二人来到南岸区做工。" H8 e# C( ^! u$ }$ H
[被屏蔽广告] ' V2 h- P' b) s( N! x
4 [$ G# M3 T" `
~3 t2 Q+ S# D4 ?* h2 C/ g0 R6 g7 Z- p1 G/ N' b y! ?& A! L- e
丈夫李成富做下力活儿,陈兰在一家单位做清洁,同时在外卖报纸、擦皮鞋。两人有一个上高三的儿子。
[/ p2 a. n6 ^' f
( p' P4 y! Z. K: y; d# u2 m 4月19日,记者在南岸四公里碰到陈兰时,她正忙着手中的活儿。随后,陈兰接受了记者采访。
* P; J3 G4 K% ? f$ \- ~, U, y0 Y& W3 x1 t: f7 q8 v; E
“日子过得艰难。”这是陈兰的第一句话。* [8 k. ~+ C; M u
5 w) v. J C& z: Y6 z! w# l7 V7 @ “我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起床为全家煮饭。一天的米饭一次做好。早上吃咸菜下饭,然后老公外出找活儿干,给人挑东西、推车、搬运,一个月下来,有五六百块钱收入。我每天卖报纸、擦皮鞋、做清洁,一个月下来,300多块钱。表面上看起来收入差不多快到1000块了,其实开支大得很。”# p5 G/ E+ g2 n3 v( I6 I
1 |/ m- Q, w; A' B) K
陈兰边说边给记者算了一笔生活账:租了一套三四十平方米的房子,没有厕所、没有厨房,但每个月的房租要300元;儿子读高三,正是花钱的时候,每个月各种费用加起来将近400元。
$ {# Q. U0 H- U o0 P7 I( x
9 b% `3 a" [5 m* X 陈兰和丈夫每周吃一次肉,一般都是等儿子周末回家时吃。* L$ L; c0 w) r! E* I" l4 d- S
Q* U: d7 D2 [/ S4 o
“不敢买精瘦肉,只敢吃5块钱一斤的半肥半瘦的肉。娃儿不在家时,每顿吃一个素菜,最多加一个咸菜。米是从垫江农村家里背来的。”陈兰说,为节约时间和钱,她和丈夫还经常一天三顿吃同一样菜,“一是没有过多的钱用在吃上,二是怕吃得太复杂耽搁了找活路儿的时间”。7 e- ^' Y/ o$ D0 L
; E) P% Q/ O% |3 y
关键词 不敢生病
! c. M0 x3 E7 P0 [$ {' d8 x4 S o% i$ K
) }/ k G5 e8 @' S, e 在渝中区来龙巷一带打工的广安横升镇民工张正海,今年51岁。51岁的年纪对于城市人来说,不会太出老,但对于张正海来说,已可以用“岁月如刀”四个字来形容。+ {& P6 D& G- r1 [) m
8 c- |% k; x, e; S 张正海十年前到重庆打工,现在在修皮鞋。在老张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年他妻子生病的时候。9 B$ Y# l7 o/ J' x U
- [1 ` U$ N$ J7 J' M
张正海的妻子48岁,一向身体不好。本来在农村务农的她,因为挂记只身进城做工的丈夫,去年初,便拖着病身子进了城。7 w" c) x: @! T- A5 ]( C
" D [. Y; ?! Z, @# c “我一个人的每个月的收入800多元,刚够全家花销,没有一点剩余。老婆进城后,和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上街摆皮鞋摊,每个月有300多元钱收入。”张正海说。3 I6 D( Y1 b+ l# |/ A& B# \
; {* s2 S, S, K5 ` G; x& H# d& Y 去年4月份,张妻突然觉得很累,不能上街擦皮鞋了。张正海要她休息,但她不肯,每天只是多睡一会儿,然后到街上药店去买一块多钱的药吃,又背着箱子上街摆鞋摊了。5 j9 x8 |% ^6 W8 T
( G9 y) I# N, a v0 D8 R
“一天生意好时,可找10多块钱,生意不好时,只有两三块钱。”张正海说,几天下来,妻子完全支持不住了,她哭着对张正海说:“老头儿,我放心不下你,我不想走。这城里我才来几个月呢。”, p: S" U/ F) [: d! _3 w4 U
# c2 c( W& Q# p# n 张正海心里难过极了,于是,他带妻子先到附近一家小医院看病。医生一次开了100多元钱的药,妻子一看药费,吓得不轻。
4 C3 T# w8 Z7 c* ~* D g( z$ c1 V, N; l, c
张正海扶着妻子回到家里,吃了几天药,没有一点效果。实在没办法,张正海想横了,“走,到大医院去看病!”
& ~- V7 a" @5 r. b
( W' P. A6 w# Z E6 D' [/ ~ 他和妻子第二次来到某市级大医院。检查完后,医生说张正海的妻子得了心脏病,必须住院,否则活不了。住院最少得交2000元钱。$ _' L6 }# e- }8 Y
/ S6 ^ P0 Q0 ^( o; G4 h 妻子听说为她治病要花这么大一笔钱,难过极了。张正海则对妻子说:“不着急,我去找钱。”
$ G7 F1 ?# Y2 _7 i# }
- p8 J4 J' C, ?" |, v/ y# l2 ^ 回到家里,张正海翻出了187元现金,这是他们家仅有的一笔存款。然后,他又一家家敲门借。但张正海居住的地方,都是民工,家境都不富裕。借了十多家,他终于借到了1000块。然而,还差1000块,怎么办?张正海来到街上,忙给刚到镇医院上班的女儿打电话借钱。听说妈妈病重,女儿放下电话,很快带着1000块现金赶到了重庆。
: v/ S& K7 X7 D2 J$ {5 i" u3 ?: |
4 ?. J' w- t0 Q: A) `: v6 ] 2000元钱送到医院后,医生开始为张妻用药。第四天,病情得到初步控制,妻子脱离危险。刚一脱离危险,张正海和妻子就商量着出院,“这医院是住不起了,只要不死,就回家慢慢养”。
9 h9 J% O9 W0 j
8 l; {9 u4 I$ I3 `& ~, [9 ?# ] 回家后,妻子让张正海到街上药店为她买药。每次药价不能超过2块,因为妻子觉得她擦皮鞋每次才一块钱,不能“超标准开支”。其实,张正海的妻子一个月的药费顶多也就十多块钱,但她仍然心痛得很,不止一次的自责说:“都怪我。”$ Z8 K. t% f' U; S% q( U
7 W8 _( [) t, `0 Q/ S 末了,记者以采访占用了修鞋时间为由要给张正海5块钱,他却坚决不要。他说:“农村人是穷,但不该得的钱,我不得。”(重庆晨报 记者罗小光)' l n+ M5 O5 `5 n9 Z' [1 J7 H! o
1 v$ {* k8 s3 ~7 b k% M" { 编后语
: n; S6 ?' ?3 j# t! Z% L
& k) \$ J' g7 K/ }! {/ A 这份民工清单,首先是写给用人单位看。看看民工们真实的生存状况,并由此自问,是否故意克扣和拖欠过民工的工资?
9 c* C m/ f8 i3 h7 q0 n* l9 f5 w# }8 l
第二是写给广大市民,看看这些背井离乡的农民兄弟,生存是多么不容易,看看我们是否对他们表示过理解和关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