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曲解圣经?3 |3 A+ i W6 F; x2 s+ E5 f" w* |
- g4 b% C" q3 Q( y1 {4 o
圣经除了被发现很多落空的预言和自相矛盾,也已被证实有很多错误,亦有很多教导已被公认为不当的.$ g# P/ W2 R7 a/ F* A; E1 F
* s4 t# O% I# O2 q也许不少对圣经有疑惑的教徒都曾尝试过向神职人员请教,他们所得到的答案大多是「那只是断章取义」、「那只是比喻」、「圣经也说到……」、「你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才会误解圣经」、「那不是神的意思,只是你没有神的智慧所以不明白」、或回避问题,总之圣经一定是对的,对它有信心就是了。& s" p* a- {: }; \2 R# q9 p
, U2 `" e0 f% n' h那只是断章取义?
5 Z6 \& m+ Q, n. d, d! E) B1 _3 v, \ U2 G$ \. L
每当圣经质疑者提出疑问,护教者很多时候都只会说他们是断章取义,却甚少会指出圣经质疑者如何断章取义,又不会提出不断章取义的解法。到底如何才算是断章取义?引经时只引一部份就是断章取义?当然不是!否则我们引经时都要把全本圣经引出来了!断章取义即是把文章的某一部份抽出来,使原来的意思改变。例如,把「不以恶报恶、以辱骂还辱骂(彼得前书3:9)」引成「以恶报恶、以辱骂还辱骂」,这样把原意改变了,就是断章取义。所以,只要引经时没有把原意改变,就不是断章取义。) B) ]8 ^9 O5 U6 n
! M/ b/ b: A7 p/ u那只是比喻?$ Y V% |0 |6 p7 k3 g
* R9 S. H$ [+ e9 G5 q; e
除了认为断章取义,护教者面对圣经过时或不正确的教导时,亦很常辩称那些经文其实是比喻。比喻是甚么呢?根据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F%94%E5%96%BB ),比喻指将一件事物指成另一件事物的修辞手法;该两件事物中具有一些共同点。它能够令读者透过类推,通过另一件事物,更了解要描述的事物的特点。结构有本体(要描写的事物)、喻词(例如︰像、若、彷佛、似……)及喻体(和本体相似的事物)。比喻分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明喻必须俱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例句:小明 好像 猴子,在公园跑来跑去;暗喻没有喻词,直接将本体说成喻体,例句:小明是猴子,在公园跑来跑去;借喻只出现喻体,如猴子在公园跑来跑去。
A+ n F# h b0 u3 p; l) l% X) S& U
所以,若果一句句子是比喻,本体必须要与喻体有共同点,而且必须能够令读者透过类推了解本体。那到底护教者声称是比喻的经文是否真的是比喻呢?我们就以利未记19:19来作例子研究一下:
1 s$ Y2 {# a. d# o+ W, X% T1 w0 ?) @% g6 [. b4 q0 E
一块地不可以种两种植物,一件衫不可以用两种物料造0 I7 f% [ [8 e1 V+ ^
' Q+ V6 `% ]1 F/ s/ G& E利未记2 q) C: _4 |; i; l
19:19你们要守我的律例。不可叫你的牲畜与异类配合.不可用两样搀杂的种、种你的地.也不可用两样搀杂的料作衣服、穿在身上。8 Z6 o, {; y$ J' k2 {2 A
7 ~- q* z/ x1 e2 w. s有护教者说这经文其实是比喻「戒掉旧的坏习惯后,实行新习惯就不要再作坏习惯了」。而在这假设下:
4 Z! N, j( R) J2 m0 m8 h- ^& ` f9 A
5 u7 W" Y" U: z, C本体 喻词 喻体
D( }8 p D4 J7 R新、旧 没有 两样/异类
+ R& H' J- r) L$ M9 C% x9 v习惯 没有 牲畜、种子、衣服
p2 n. h/ ~4 K( l
: g# b0 U5 i$ x M8 g( e这句子没有包含喻词,亦没有包含本体,它唯一有可能的,就是属于借喻。它的喻体能令人了解本体吗?我们可以从「两样/异类」联想到「新、旧」吗?不能!我们可以从「牲畜、种子、衣服」联想到「习惯」吗?不能!再看看前文后理,利未记第十九章全章都是耶和华的律例,如:
9 O; m; l8 Z3 Z- @5 n- |3 s8 S* n; W, ?* E1 j! T ]) w
19:17 不可心里恨你的弟兄.总要指摘你的邻舍、免得因他担罪。# m3 x8 q( d1 o* y5 J5 p
19:18 不可报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却要爱人如己.我是耶和华。% t; b. F' g+ I! b _8 {3 n3 d
19:19 你们要守我的律例。不可叫你的牲畜与异类配合.不可用两样搀杂的种、种你的地.也不可用两样搀杂的料作衣服、穿在身上。
) T. B& ]) }( Q6 r19:20 婢女许配了丈夫、还没有被赎得释放、人若与他行淫、二人要受刑罚、却不把他们治死、因为婢女还没有得自由。
4 j4 }) h9 J9 m+ V1 O* p% b
" J) }7 T, |% V$ h2 ?7 O; y6 D耶和华一条一条律例颁布,每条律法之间,并没有甚么关连,所以在前文后理,亦找不到「两样/异类」与「新、旧」和「牲畜、种子、衣服」与「习惯」的关系。而且,这句经文前后的句子,都不是比喻,怎会零零丁丁19:19是比喻呢?若硬要说这是比喻,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失败的比喻,修辞技巧是用来协助传达讯息的,阻碍传达讯息的修辞技巧是没有意义的。
# a- q2 ] x" ^2 g m$ N& B2 i2 Q- }9 i. u) O- f9 e/ T( F' W7 o; H
再来一个例子:
: c9 @" m& Y/ @% }- h/ u1 t# z+ @' m8 Y; O" i
有关仆人如何事奉肉身的主人
- N/ K) t1 T0 ~$ U. b8 x$ q
) K; a. o, z% v- Q5 g歌罗西书1 e% u( G# A4 n4 T9 s
3:22 你们作仆人的、要凡事听从你们肉身的主人、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讨人喜欢的、总要存心诚实敬畏主.
5 {+ G5 t8 C, Z% H9 ^; y+ {7 q0 g3 h! P! D1 G$ l% g+ q
护教者喜欢把朴人事奉主人说成是比喻人事奉神。在这假设下:. i2 U8 v8 p0 P; m! j+ x. q
! Q0 J' [# C, }2 _
本体 喻词 喻体
: ]2 U/ a7 j% b7 a- m& b主 没有 主人 , j" I* ]5 v3 M8 \/ G1 {# M8 V" p+ M
人 没有 朴人
# A# v9 l& Y* a5 v. G( L9 z3 @8 |3 b/ ]2 z4 n2 `5 T
这次比上一个例子合理,「主人」可以推想到「神」,而「朴人」也可推想到「人」,要理解为一种借喻也合理。可是,再看下一句:7 K) [6 J8 G9 b, p
4 W/ ^1 u+ h- `" j L5 w3 a3:23 无论作甚么、都要从心里作、像是给主作的、不是给人作的。
& F& ]0 M3 S: e# _/ [4 N- m3 ^" K
/ e/ ^5 M S: T' X- V/ a: q; C啊!原来真的是比喻句!不过是明喻不是借喻,是以「人事奉神」比喻「朴人事奉主人」而不是「朴人事奉主人」比喻「人事奉神」!即是:5 R9 a/ @4 N5 M8 S: r( D4 `+ H
# ^$ _6 F- ~7 G9 H' L9 i
本体 喻词 喻体 6 \" {: A; B* a
主人 像 主
( s: A4 S G9 ^8 v. D: Q
7 v8 Y8 f P* u2 J+ n8 h2 s9 u所以这经文是说「朴人事奉主人时,应像事奉主那样从心出发」。5 n g. \" K' E
4 |# N9 U3 |" G/ }2 Q8 y圣经也说到……?
' \# |+ A# v9 k) r2 I2 j5 J3 u1 V' z! e& O$ Y1 k
有时候,护教者遇到圣经的错误或歪理,就会搬出另一段经文,说:「但圣经也说到……」,可是,这样其实不单不能抹去圣经的错误或歪理,更显露了圣经的矛盾。我们又来看看一些例子:) q& k) ?2 k" ^5 G
3 F5 f w" k/ A& r. h, }要为耶稣撇下家人
0 p8 {8 L- s4 N& |. i/ d) O0 S7 z
" x6 f4 Q/ [0 l. t8 H4 S马太福音! r, K) Z3 y* h. K y- ^. v3 ^
19:29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有古卷添妻子〕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
2 B4 W9 _4 Y$ U) J5 s1 @2 {8 n, ?/ O9 w8 N# k0 z5 [
听到以上圣经歪理,护教者就搬出:
; n M8 e8 F X% [; K' ]( g! l1 k
b$ N- I- _9 q) Q+ P/ r6 z要孝敬父母! z h8 A" q; q, l% b) v t! @; H. F
, J) |& I5 h- \ h
出埃及记
1 i& L; B" X( O8 k20:12 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 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3 u4 y T* f8 ]1 l2 T1 l3 P+ x5 v z3 {
我也不反对圣经有叫人要孝敬父母,但这样并不能抹去圣经有叫下撇下家人的事实,只是显露了圣经的自相矛盾。% x$ N4 L' g* |; ~: l6 O2 c+ |3 ]
0 { R A. W/ y9 e- C$ U9 r# T地球是平的% ]8 i% a8 ] i
( i9 {' i4 U% o: k; l1 l4 T9 U马太福音
# W7 e9 L- K- E( {4:8 魔鬼又带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将世上的万国(all the kingdoms of the world)与万 国的荣华都指给他看
# j$ M: g8 C6 C j( F% I, `) e' p; P( o" J' T
若果在一个地方能看到世上所有国,那地球一定是平的& ^% ]& [" F0 ~) x( p
' e: t$ K: p6 b/ W9 s) A' U& F
听到以上圣经歪理,护教者就搬出:
4 ^) n: _; X0 ~, b( S7 V' R2 `3 Y/ }7 q/ H
地球大圈8 o: Q7 H: }0 C8 S! U ]
% q( b2 c0 F1 p+ w; i( x" @- ]1 i以赛亚书
9 |* A+ ]6 I: P5 {4 d: C40:22 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地上的居民好像蝗虫.他铺张穹苍如幔子、展开诸天如可住的帐棚。! n* b6 I8 V* g0 s8 F
! H$ i- v& D" J' ]/ T他们说大圈原文解作球体,所以圣经中的地球是圆的。我看不懂希伯来文,就姑且当原文真是解作球体吧!但这样也是不能抹去之前支持地平说的经文,只能指出圣经的矛盾。
/ Y9 W z% Y, s8 `3 I+ c
' P& m/ u6 G( n: }我们再看看护教者怎样为圣经中女性地位低解说:+ d( _8 u9 G) j
& Z) O2 u8 \" y' y6 ?6 G圣经中,女性地位比男人低4 m! J+ e7 D# M% W. o
6 T1 C6 q e. i' L B& ]8 N7 o歌林多前书% k8 Z- P0 k/ g. Y& m9 C
14:34妇女在会中要闭口不言、像在圣徒的众教会一样.因为不准他们说话.他们总要顺服、正如律法所说的。
" t: W9 s/ E, _, C$ r14:35他们若要学甚么、可以在家里问自己的丈夫.因为妇女在会中说话原是可耻的。3 ?7 i7 F/ h4 M4 {( W" v
8 P3 J; f2 d* a: Q
护教者就搬出:
4 y/ @* ~: e- J% @) v w
0 X i! n3 O h- v创世纪
6 t6 t; u! n# Y% r: b1 Y& }2:21 耶和华 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 m; A7 A! g- R" S% v- L% {0 V
2:22 耶和华 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他到那人跟前。/ o& s& K W6 c) m Y5 S7 ]& C
& ~+ r! u- }7 b+ d; M F9 O护教者认为,因为女人是用男人的肋骨(中间)造出来,不是用头骨(高),也不是用脚骨(低),所以男人与女人是平等的。这说法虽十分牵强,但也姑且当是对的吧!可是这样还是不能抹去歌林多前书14:34-35有关女性地位的教导。其实,保罗把女人比男人后造理解为女人地位比男人低:
# l1 M9 I2 `5 e4 J- x; a& E% H7 M6 V9 W( D' t) `% r7 E7 d
歌林多前书
0 e& B: X# \* J9 G Y3 g11:8起初、男人不是由女人而出.女人乃是由男人而出。 B9 {' M! i: ?6 P
11:9并且男人不是为女人造的.女人乃是为男人造的。0 ^+ f( F( j: [. d" s6 d- g; Z
$ ?+ y ^; z3 `0 J2 p$ x提摩太前书 7 g' P2 [% o5 H8 t# o' D3 b
2:11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的顺服。/ n0 N7 D2 d" _( ] ~ g
2:12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他辖管男人、只要沉静。
. N* ^+ c- ^% I0 O' T2:13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
6 U; j- v& }, ^2 _3 ~; n6 b0 V% _' B4 V
回避问题- m) X9 ?! Q% @( n/ a2 Y
7 D) w0 I [: t* B: |, Y6 c有时护教者为了证明圣经没有矛盾,面对被提出的矛盾时,会以回避问题的态度,说一些不太相关的说话,然后就总结说「没有矛盾」。以下是一个例子:
% V2 V% _! A$ p+ N7 X
4 N( l% d, j2 s" J$ g8 C6 q耶稣吩咐他的门徒出去时要带拐杖和鞋吗?
; o+ R$ [5 b B2 X) d9 e% t z, L
* |6 P7 P# L( {7 U c* Y在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耶稣说不要:
: a. V: v! F' Y1 m* B+ o* e5 A8 o! z M
马太福音& t m8 Y6 Y/ \/ X8 j2 E
10:10 行路不要带口袋、不要带两件褂子、也不要带鞋和拐杖.因为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 L& _5 y6 H* T( O/ x
* f3 C2 g) S% {8 d9 Z5 a0 U' c路加福音
# u/ A$ [! `/ s- G; ~% M6 i1 I7 U& Y$ P9:3 对他们说、行路的时候、不要带拐杖、和口袋、不要带食物、和银子、也不要带两件褂子。
7 g3 b/ |) j- o% W: O1 X! ^
+ I/ n. \! n3 j( Y4 p* C但在马可福音,耶稣却叫他们带:
K+ \5 N% _3 W' A" z: @
; X& r+ _+ ^% J3 Y马可福音2 \8 i6 j3 s6 U2 s! V
6:8 并且嘱咐他们、行路的时候、不要带食物和口袋、腰袋里也不要带钱、除了拐杖以外、甚么都不要带.+ Q! Q' T) c# y) c- C6 b
6:9 只要穿鞋.也不要穿两件挂子。- j, j' q8 E. j4 H4 W
: z7 ?: D" p& g4 K0 T! g
护教者的解释是这样的:「马可福音中耶稣叫他们穿鞋子,马太福音中耶稣却叫他们不要带鞋,其实是指除了穿着那对鞋子外,不要另外带鞋子,所以两段经文并无矛盾!」啊,好像很合理啊!但等等,那拐杖呢?没有解释!. e6 X3 ?6 V( L' V0 q. ^
3 X5 R) B8 L$ v2 A* Y4 c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才会误解圣经?1 Q" m. ~0 S. U( R, ] n
! ^7 c9 W7 T @很多时候,护教者还会抛出这句话,但大多没有解释当时的历史背景,更没有解释质疑者如何因不解释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误解圣经。但亦层经有护教者尝试解释圣经不是歧视女性:5 X }" B4 J' j% O
/ z7 P; k4 f9 o& L6 T+ u
圣经中,女性地位比男人低 B- P a/ v+ t$ ^# `1 o$ {
; k7 y( N: L# q$ Z- `
歌林多前书. k' _1 J+ E. j( u7 u( P
14:34妇女在会中要闭口不言、像在圣徒的众教会一样.因为不准他们说话.他们总要顺服、正如律法所说的。
) Z. s6 L( p8 f: Q- R/ x# D14:35他们若要学甚么、可以在家里问自己的丈夫.因为妇女在会中说话原是可耻的。3 {' m+ b2 P. e( m
' {+ N" I! t# B: I1 \3 |" {. Q护教者解释道:「因为当时教会试过有女人乱说话,所以保罗才不许女人在教会说话。」啊,原来如此!但这只解释了为何在那时代女性地位比男人低,并不能推翻圣经歧视女性的事实。8 N6 t) Y* A; y* n7 [4 F
( [1 V' g9 ], M7 W那不是神的意思,只是你没有神的智慧所以不明白. k; Q5 w; E3 [! L# d$ L/ G0 L
+ I& w. i* `: q- q在完全找不到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有些护教者会抛出这句话。那我想问,若果要有神的智慧才能明白圣经,那为何神要默示圣经给世人看?如果不了解一样东西,又如何对它(圣经)有信心呢?& A) L7 m Y$ Z* @. @
j9 t( f$ I2 `* o$ @
古时的领袖宣称圣经无误,那是为了以手持绝对真理来建立绝对权威,以家长式的手法来管理人民。当时民智未开,这手法十分奏效,加上天时地利人和,势力因此建立起来。7 z- F/ T$ h7 h' h u
) G) C' N( q3 r) q6 O( R不错,耶稣的教导很多都很有意思,很发人深省,但那就代表全本圣经都是真理吗?很多古时的著作,虽然到现在都很有参考价值,可是大多总有过时的、或已被证实是错误的内容。例如论语,其中它提倡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少年子弟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敬兄长,谨慎而且守信用)直到现在都值得大家学习,可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不论父母犯过不改,不论其行为有违公义,子女的恰当回应就是曲从)已被公认为不当的。# C- A) d" o6 d
/ h4 a8 K+ T% U k2 l, f, N
圣经亦一样,它仍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有不少内容已是过时的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把圣经当成无误的绝对真理来看,只会把自己困死在一个框框内。真理是需要我们不断摸索的,所以我们应该保持一个开明的态度,读圣经时应好好思考,好的就学习,不好的、过时的就应当舍弃,去芜存菁,这样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得到最大的益处。
( p" }3 L: P( b"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8 q9 I( ` R3 H+ V$ A/ W y% D0 G
也不靠神仙皇帝1 \. M4 D, @+ y- r# H9 T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v) t" A1 @+ A# I
全靠我们自己
7 u$ g. F6 W3 F! i4 ~9 A--《国际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