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5)  鸡蛋( 0)
|
我认识一位老居士,念金刚经的时候,总是把那个“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认认真真地读出来。他说,读这句的时候,有“法喜”。于是,在他的影响下,我也每次都读这句,我读的时候,有一种“震动”感。
0 { h( }0 v5 X7 h2 o$ K
1 T9 y5 S' E: W) m6 \' m4 h( x( }这句,叫金刚经副题。
. L9 Q$ F/ ]! u* u- i/ o; a+ D# W2 k6 t( J( Y
姚秦:
; w3 S1 h' U0 Z2 s5 X" m% ?! I" Z! o! o8 d7 c K2 I5 x9 L) C P
小时候,听爷爷讲故事,好多好多,于是就问这些故事的先后顺序。爷爷说,三国演义后面,是大隋唐。我总觉得,刘备、关羽这些人到秦琼、程咬金什么的之间,好像缺点什么。爷爷说,从三国到隋朝,之间是“乱八地儿”,没什么书好讲。
+ L; @; m; r4 Z' A, Q3 o8 ^: w, |. @) C- F
后来长大了,看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知道三国后面,是魏晋南北朝,北朝时期,有十六国,这个姚秦,就是十六国之一,距现在大约一千五六百年。因为国名是“秦”国王姓姚,为了区别于秦始皇那个秦,就叫姚秦。一直到隋朝统一以前,的确挺乱的。这个“乱八地儿”时期,没有像刘备他们那样出名的英雄人物,所以编评书很困难。但是,这个时期,中国在文学、哲学方面,却是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发生了不少大事。4 X/ w* K: `. q& @; J3 Z
, U; C \1 v' b" i9 g鸠摩罗什
4 e9 _. x) B- U+ w1 p9 v9 {' n% t3 A( l3 j; [% e% S
龟兹国人。龟兹国,大概在今新疆或者克什米尔一带,因为他父亲是天竺国(古印度)过来的,或者,那地方本来就是印欧语系,反正鸠摩罗什通晓梵语(古印度语)。他到了姚秦以后,发现流行于中国的佛经有很多翻译的不准确,于是在国王的支持下,组织了大量中国僧人一起翻译。鸠摩罗什讲解经文,由中国僧人用汉语表达,最后鸠摩罗什审阅定稿。当时的场面是非常大的。5 E2 ~" I) m( F% x2 `4 V# U
. f7 d, u2 W' z; L1 |( M* I9 g金刚经译本很多,其中有孙悟空的师傅唐僧的译本,但是流行最广的,还是鸠摩罗什这个,可见不是一般人物。圆寂前,他说,如果我翻译的经文没有错误,火化后舌头不坏。果然,他的舌头被火烧了以后也没坏。我原来有一本“鸠摩罗什传”,找不到了。到网上搜索,他的资料很多,这里给出其中一个连接,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在网上找到更多资料; D! K5 o6 a" Q M1 v! V6 c$ |
6 G5 m5 m4 q; w* T3 `; I. s
http://bbs.muwen.com/topic306/305895.htm6 V4 j! b1 A4 n: r9 s8 Y# X( W, w
0 \/ Z' R3 t- y% P) A7 m( N" L
法师
1 d% l+ s6 O, A! `. d
) T0 W" Q- _! f3 u+ I( n1 C民间这个词,一般是下边两个意义:
% Y+ y7 d2 w3 F) [( b; q W' M
4 u( }! N$ r1 `4 z3 U1 做法事的僧人或道人
7 _0 _- j- _( N$ }2 对藏传佛教僧人的称呼(内地僧人称“师傅”)) b5 g w0 D# L# d0 v
0 N2 k, h2 x3 m+ ]8 q真正佛教中的法师一词,相当于一种职称,表示讲法的资格。绿荷她们请的那个法师,就是这个意义上的法师。6 @; y ~$ g. l7 ]
三藏法师,就是经、律、论都能讲的法师。能获得这个称号很不容易,可以说,比现在的科学院院士少多了。
: S. R# i' L) k! K9 f4 Y% L
% e# Q; l- D5 @- ^- }看到这,可能有朋友要问了,扁舟瓦,你有法师称号吗?没有,怎么可以随便在这里讲经呢?
1 p. W: K& g9 |" A2 M7 J1 a @0 O, A9 S" k4 B
这个,法师讲经,当然权威,但是,这不等于普通人不能讲经。佛教中,不管是谁,读了经,有了体会,提倡“广为人说”。那,会不会误导呢?不怕,关于这个问题,我以前写过一个帖子,不长,我在这里重新贴一下:
7 }( V- e# ]( ^" V: V
1 {- p. t; {. e0 C源自佛教的成语 水乳交融5 D' I5 n! f4 a
有个牧家女,招待客人。客人比预计的多,事先准备的牛奶不够了,她就把水掺进奶里,水和奶混合的很好(水乳交融)。陆续又来了很多客人,她就不断掺水。+ {" m) m2 `! S4 C+ n6 s7 b: ]8 d
* g/ Y4 o7 S: r a& ?. B$ P
客人走了,还剩下一盆奶,她家养的一只鹅,这只鹅可不是一般的鹅,是鹅王。鹅王一喝,把奶全喝了,剩下半盆清水(鹅王饮之,尽吸其乳,其水犹存)。
7 q# t2 r/ u0 q5 K/ \+ E( q D
4 V2 w# ]1 I9 F9 h这个故事是如来佛亲自讲的,我忘了是哪部经了,等有空查一下。* n! J( f: b" c$ V3 h* d
( X8 ?, `+ X% e$ l' a) D
中心思想可不是批评造假。
" I7 U# M* p/ n3 W3 v% p2 y" ?% _# Q, ^# i" `/ W, ^
如来说,掺了奶的水,比白水好多了。如果有人讲佛法,虽然不如佛讲的纯,但是只要是以佛的名义说法,就是应该鼓励的。后边鹅王那一段,是说,不纯的佛法,对悟性高者,不会有误导作用。
! h& k+ K0 ]0 }* h6 j1 J
* M( {! p+ m' ~' `# w- `# T论坛的好处,就是大家可以交流,我想“讲经”的真正目的,是希望能开个头,大家讨论一下。这篇“副题解”也是投石问路,看看是否有人感兴趣。! o# K3 b/ Y) c; ]* y
6 B. D) P7 r& N$ C. g! c0 Q
这个,算是那个“金刚经题解”的继续吧!" N8 R# l& o" C5 s; l. _* ?
, A+ u7 C+ U! w; x" o1 c& ^6 ~金刚经题解:+ C# }) j% s. y) R' I f) j
3 O: s% B3 B6 c9 z9 qhttp://www.edmontonchina.cn/view ... ght=%2B%B1%E2%D6%DB
2 ~! w# H! V# z0 ^- Y- \# U' X, I- r
[ 本帖最后由 扁舟 于 2007-8-17 11:5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