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327)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7-8-13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卷A面 8 P& T( |+ Y8 a/ J/ n) X
) ?! R$ b( ?1 j% {
没有一个人不经过无量阿僧祗劫的,这根本无法算,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所以单单时间长没有用。什么啊?他长时的修习,这个修习,那真苦了!我们为了确实体会到这个情况起见,今天叫你多做一点,你受不了不愿意;叫你少吃一点,你受不了不愿意;叫你委屈一点你不愿意。现在什么样的苦事都我来担,什么样的好事都送给人家,受尽种种的委屈都我来,不容易吧?不容易!叫我们在这地方受他一天都不容易,一年都受不了,他是无量阿僧祗劫!不但是一个人,还有很多人。佛在这个整个团体当中成佛的时候,譬如我们佛出世,单单一个佛没用,还要这么多菩萨弟子。那些人每一个人都是经过这样的修习,那个时候,自他圆满的时候,佛才应世出现,这个难,极难,太难了!我们现在,乃至稍微辛辛苦苦挖宝,挖到一个金钢石,觉得宝贝得不得了,比之金钢石,那个佛算起来,那个金钢石简直垃圾都不值!三千大千世界送给你,都绝对不能比,这样的难!然后呢佛固然难,法也是如此,实际上法比佛更难。为什么?佛出世佛说的清清楚楚,说的很多法,他跟阿难说,地上挖了一点土,说阿难哪,你看我爪上的土多还是地上土多啊?当然地上土多。佛说我说的法只是爪上那么一点点,我没有说的法地上那么多,这个法,这样难得!所以他时间又长又这么的难得,更重要的因为他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所以珍贵极了!这法有什么好处?
0 P- W6 E) }; T
# _. c5 F1 @. U, D0 u, X$ `【“时时增长俱生慧故,作眼目想。”】 + b3 Q# a" p' w9 K0 n, q) E+ n2 U
! m% d6 n* v. g t% M 第二个。这样难得的东西,能够增长我们的俱生慧。这个俱生慧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我现在这地方只用一种说明。什么叫俱生慧?与生俱来的,为什么是与生俱来的?就是我宿生的福智资粮所集聚的。这个相对什么呢?相当于这个闻所得的慧跟修证所得的慧,我宿生有这个智慧,福智资粮智慧遇见善知识而听闻,然后这一生增长,不但听闻了增长,如理修证,就这样。那么这个俱生的智慧是宿生来的,这个宿生的智慧而所以能够增长的话都要靠什么?靠这一生听闻佛法。所以听闻佛法是能够增长这个东西,而究竟圆满解决问题。所以他像眼目一样。
2 E* P8 u# J" u% `+ D# Q Y) ~! C" Q c2 {( f3 T. S# c8 T, h1 _
【“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见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故,作光明想。”】
) D. o2 i) f) o7 r% G( [ L' X6 x. g) _9 {: ~+ I. F3 P# a7 ~ F
他这么一说的话我们增长的干什么啊?他的目的始终要把握住,不是说我懂了,然后我说给别人听,我名气很大赚钱很多,不是不是,完全不是!戏论!而是说由于了解了这个东西,能够得到这两样东西,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个是正知,一个是遍知,那两个究竟圆满就是佛陀。这个东西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所以这个东西,不但是自己的眼睛,而且是外面的光明,这是第三个。这个东西有什么好处?
0 U# p/ j+ [+ x9 {8 K. Q' c0 p) r1 M' K5 _9 S f% j4 Y. d! A9 p
【“于究竟时能与涅槃菩提果故,作大胜利想。”】
7 D6 L. B& N' l0 w
2 p. ^# d7 U: X* g" O8 S9 I1 K% O0 u( u 这个东西到最后的话,给你涅槃菩提果。这个才是最殊胜,这个大是绝对无与相比的殊胜利益。你所有的一切恶断尽,一切的德圆满,这样好处!那么说这个好处虽然好,可是以后啊?妙了!以后固然好,有这样的究竟圆满,眼前就见效。 6 w' x# T0 Q6 x) h7 s( {1 ^
x0 r0 N+ ^; W$ J3 L9 L" c. O$ m7 U/ ^【“现在亦能得彼二之因”】 3 J# m' R. p4 E
X- l! b. ?1 A }, I 得到这个菩提涅槃,一个是断德,一个是智德,这两个是究竟的果位,眼前就可以得到。实际上如果眼前得不到,究竟决定得不到,为什么?眼前是因,请问你没有种下这个因,能得到果吗?所以我们现在常常说,讲一个问题,人家说这个是菩萨境界,这个是圣人境界,我们常常会这样好像要求我太高啦!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我自己当初就是从这个地方过来的。我自己又想起我的善知识,以前常常用这个勉励、要求我。我心里面常常想,法师讲的,我还是一个凡夫,我还是一个凡夫啊!有一次他就跟我说,正因为凡夫所以才跟你讲,那你圣人我还跟你讲什么?我磕你的头向你学,你讲给我听啦!我抓抓头想,对呀!但是这个问题还是弄不清楚。听完了回来想一想,我还是凡夫还是要求太高了,以后慢慢才懂。说你凡夫才要学,你感到了痛苦,所以要听著佛法净化自己,下这个因,将来才能够步步上升感得透脱痛苦的果,非常清楚。所以现在我们听了以后总觉得自己,我凡夫,凡夫!那时候你还没有做已经先打了退堂鼓,先已经把这不行!不行!你一打退堂鼓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常常记著,今天不要说别的,叫你到下面去扫个地,大家都坐在这里,叫我扫地,外面太阳这么大,今天双十节人家都放假,我们坐在这里已经很委屈,还要叫我去扫地,你扫个地都不行,你还没有做打了退堂鼓了,这必然结果,这么小的小事情做不成!你现在说,我要学佛,解救三界一切众生,然后这种心里面,请问你怎么解救法?往往有这种心情,叫你扫个地不行,跑著去说法可以的!为什么?弘法利生!你自己的心里面真的烦恼都弄不清楚,你能弘法利生吗?颠倒!错误啊!所以这个真正的重要,始终这个概念要把握得住,现在下的因对了,必然感得将来的果,所以懂得了这个,我们眼前很多障碍都可以去掉了。眼前做一点事你会想,马上给我积聚什么?福德资粮。不会说,他不做叫我去做,那个嘴巴翘得这么高,心里面增长的不是智慧是烦恼,然后做了这个行为的话是斗争。在这里很明白很清楚,所以你真的心理行相一看的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法真正高明的地方,所以他说现在的两个因|止、观,所以能够得菩提涅槃,一个断德,一个智德的话,这个因就是这个东西。当然所以能够得止观,前面还要得正知见,得正知见的|戒定慧,归纳起来都在这个止观两个。这个止观本身不是痛苦的事情,乐,都是千真万确的。现在我们很遗憾,修学佛法,越修越痛苦,关在山里面,真受不了,这个没有用。持了戒以后叫你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不行!戒真正的特质是什么?调伏,调伏你的烦恼。调伏你的烦恼了,什么呢?得到清凉,清凉是快乐的,所以叫解脱。这个尸罗有三个名词,翻成我们中文的调伏、清凉、解脱。请问你清凉、解脱了还有烦恼吗?还不快乐吗?我们现在持了半天戒,觉得我这个戒某人传给我的,这个我慢是那么大,这个东西不相应,不快乐的事情,这个,千真万确的。你因为能够调伏了,所以你才进一步能够学定慧,戒相应尚且如此了,何况是定,何况是慧呢?的的确确它每一个地方都有它深厚的内涵,能够使得我们感受到这个跟法相应的乐。世间的乐有没有?有!世间的乐,最后的结果还是会轮回生死的。所以只有这个乐是无罪,它不讲好的那方面,只讲无罪是有这个原因的。世间我们今天赚了个钱,眼前是快乐的,对不起两脚一伸不晓得到那里去了,这个有罪的,这要分的很清楚。所以这必然的情况,就是这样的五个次第。
0 r- B8 Q2 ^ u# o
1 B9 [) Y1 c. ?( X【“作是思惟,即是思惟听闻胜利。”】
5 I/ p* F& B8 f0 O t+ m' D# o- S
你能够照著这样去想的话,那么你了解这个好处那来的?听闻佛法来的,原来听闻佛法有这样的殊胜的利益!所以现在有很多人说我要去修行;所以不要听闻。以前我也是这样想,总觉得关起门来修行,现在想想才晓得真懊悔,什么都不懂修习什么呀!关在山里面刚开始觉得满清静的,关了几天以后自己就关不住了,不晓得怎么办是好!好一点的人就睡觉,不好一点的人,到外面去乱搞,所以原因就在这里。你正确的认识了以后,整个情况会彻底改善,这个都靠听闻而来,这第一个。然后呢我们说有这样的好处,于是你那个时候不会停止在那里,一心要去求善知识,去听闻佛法。不是马上去听闻,还要有一个条件,前面那个净除了我们的障碍,就是说,如果你没有这个心理状态的话,那个障碍摆在那里。普通在世间的学问,物理上面常常说,任何一样东西有一个隋性。什么叫隋性呢?譬如说任何一个东西它本来在这里静止的,他就静止,你要叫它推动,要加一点力量。我们现在这个有情分上也是如此,平常我们的心情就这样,你要改变现状不太容易,这个叫做隋性。改变这个现状一定要有种力量,物理上的东西你把它推是拉,那么我们心理上的力量靠什么?就是靠思惟。等到你思惟了说,这样做有大好处,不这样做有大害处,你会改变,其实这个道理我们很容易了解。我们在这里蛮好的,就不想动,如果说你发现这个地方很不安又危险,那个力量推著你把你推走;或者说那里有什么特别的好处,你想去,那个力量拉著你去。那么现在这里也是如此,思惟了这个以后,它会拉著你去听闻佛法,那么你要去听了,那个时候说,前面那个障碍除掉了,你还要为自己准备一点东西。 . C4 G5 B5 U4 `& s' P& _6 K- r6 Q6 P6 j
对法及法师发起承事。实际上这个里边恭敬的承事,不管所说的法也好,以及法师也好,你要一心恭敬的去承事他。刚才老比丘这个故事就在这里,他前面来的时候就是觉得这个佛法的好,然后呢他不管什么人,他对佛法本身绝对没有一点轻忽的心情,不管你讲什么,他至诚恭敬的去听,不管谁去讲,他至诚恭敬的听,因为这样,他得到好处。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不是说讲法的人一定都是佛,你一定要这样去做。可是我们要了解我们该怎么做,你能够这样做,好处是你的,这个概念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所以做不到,还是为了我。所以我这地方不强调无我,我这个地方宁愿讲我,或者对你来说,真正为你自己,这还是最好的办法,千真万确的。我们不妨把经上面,佛陀告诉我们的这个话,仔细研究下去。 - ^$ m) W3 y- Y% i8 n+ ~& C
: }3 u' m! ^7 s
【“如地藏经云:”】 9 Z' ]& y/ a9 X+ G
0 u& {$ P) N7 m 他都是引经论祖师的语录乃至于实际的说明,要怎么办哪? $ V7 o2 W8 J" b, r4 m, Y
4 b [3 [8 R9 m3 U3 n
【“‘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于彼起毁谤。于说法师供养者,谓于师起如佛想。’”】 3 k9 t$ z/ w; E9 l- [, q! B
) q6 Q, {, K% R. b' q4 M; b9 w' A 对法跟法师,要怎么办呢?专,是专一,全部的精神贯注在这个地方,只有这样,这目的要摆得很清楚。所以说我们世间念书是求文凭,是要赚钱。佛法也同样的,要求什么?要得这个菩提涅槃之果。全部精神贯注跑到这地方来,不是说我听了法,过两天我也讲这个大法师,也可以讲法。那不对,这个专一纯一,然后要以净信心,这个时候还要一个恭敬,所以净心当中有恭敬,而另外专,还加恭敬,恭敬有个绝其重要的功效在。平常我们无始以来都跟著「我”这个行相转,“我”这个东西一定有个慢,一定有个见,一定有个痴,见就是你的见解,然后呢其他的习性,然后呢慢心。这个东西在的话,什么好东西,佛法一定进不来,所以这个听闻要专、要信、要恭敬,这样去听闻。那么目前我们要想一下,做到恐怕不大容易,尽自己的能力,你能够多思惟听闻佛法的殊胜的利益的话,那个时候慢慢、慢慢的就可以了,要多思惟。反过来呢不应于彼起毁谤,千万不要起毁谤,这个事情非常严重,毁谤这件事情非常严重。你前面已经听不到这么无价之宝,得不到,你还去毁谤它。本来这个无价之宝,可以解决你一切的问题,得到无比的快乐,结果你不但得不到,而且还得到了反效果,你如果毁谤它的话,那个东西有无比的严重的后果。这个东西我们一定要自己多思惟观察。所以现在容或人家会说,这个说法的法师,他自己不行啊!不行,你不要去听他嘛!这个很简单,你毁谤他干什么?他不行是他的事情!我们绝对不会跑去骂地狱的众生,你骂他干什么?他已经很可怜了。你不会去骂一个牛,他很可怜,他不对,他不对他的事情,如果说你自己骂他的话,你并不比他好。他因为愚痴,如果是你有智慧的话,要改善你自己。如果你不改善你自己,你骂他的话,岂不是你跟牛一样,这个千真万确。所以你骂他,这正说明了你自己就是那个比他还不如的这样的一个胚子啊!所以这地方我是从反面来说,我们特别要了解的,对于这个法也好,说法的人也好,绝对不要去毁谤。所以后面曾经有一个这个例子。有一次一个大祖师经过一个地方,正好那个地方有一个法会,他就叫他后面的这个侍者,停下,停下,这个地方有一个法会,去听法。结果那个法会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一个人在那里讲法,结果那个下面的侍者,受了一肚子的委屈!我这个老师,当代最高的大善知识,跑到这个地方听这个人讲,那个人讲还不如我,怎么跑到去听这个东西?但是他那个老师,善知识,认认真真的听,他也莫可奈何,勉强一肚子的委屈。听完了以后,他心里面有点不高兴,他说师父啊!这个人讲的这么个平常,你跑去,意思就好像不是委屈你的身价了吗?那个善知识怎么讲?哎!你怎么这样讲的,我可是在这个地方得到了两样大好处!得到什么两样好处?法,他在这地方讲法,我无比的恭敬,让我又能够在法上面随转,无比的好处!就因为他讲了这个法,我得到好处,然后呢他这个法会我去随喜,这个都是无比的功德!平常跟你们说了个半天,你们听的法都听到那里去了?有这么个好机会。一点都没有错,那个大善知识的行持,样子就是这个样。现在我们跑得去,懂了一点点跑著去听,这个家伙说这些是干什么?然后呢他说的比你好,“他好!好些什么?我才不在乎他。他好!”他比你好嘛,又不行,他比你不好嘛,又不行。这不是他好不好,是我们心里面毛病就在这里,这真正我们要净化自己的。下面 6 X5 A& f* M( i$ B) v1 _3 i" |' v
( Q% @: b+ j- ]$ ?【“于说法师供养者。”】 * z) s) r' e% h+ j. V) s
! D4 q$ l8 @' r
特别强调这个法是要恭敬,法师要恭敬,那么除了这个以外,单单那个法师也要供养。 . k: @+ o% ^ s, j1 c. X k* B
/ g, G+ G6 K3 B- `$ w' J【“谓于师起如佛想。”】 8 {" [' V+ r2 P7 H5 n
# Y7 [9 D' C' ?
对于那个说法的法师要把他看成佛,这个有大道理,这一点我们平常很不容易做得到。这个道理在这里不多说,假定你能够把他看成佛的话,你会全心全意地努力去恭敬,你能够有多少恭敬,你就得到多少好处。当年印光大师,他在自己关房里面,闭关拜佛,当然平常我们信佛的人,对他老人家恭敬的不得了,当时有一些人,仰慕他的名去,他倒不一定信佛。有一个人他是知识份子跑著去,跟著他们的朋友,那些朋友都是很有名的人物,去拜访他,就拉著那个不信佛的人一起去。结果他就问:老法师啊!你这个佛像是木头泥塑木雕,你拜他干什么?印光大师怎么讲?他是泥、木作的,我不是呀!你们懂得这个话吗?没错那个是泥塑木雕,我不是呀。同样的道理,摆在这里,他跟人讲的也许讲的不对,我不是啊!我是要学佛的。请问你们是要学佛的吗?你们到这里来干什么?要学佛而来,要学佛而来的话,你要往好的方面去想。所以孔老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这三个人行,是必定有我的老师。其实三个人行必定是我的老师,不是必定有。他这个三个人实际上不是指三个人,所以这个有三种行为,有一种好的,一种坏的,一种不好不坏。好的,善者而从之,好,你就跟著他,当你的教授;不善,你看见他不善,我可不要不善,我来改。佛法更精彩,佛法真正超越的地方,这个坏人,不但是你不要跟他去做,所以说善人是师,恶人是自己的资。好的话他教你,你跟著他,坏人的话正好在这个上面把好人、师长教你的道理去运用,增长你的功德,那不是三个人必定都是老师吗?如果你们不能够把握住这一点的话,根本不能学佛,所以佛告诉我们很清楚,佛成佛靠众生!那个菩提树王要慈悲水去灌的,这个慈悲水靠广大众生,就是这样。所以我们现在口口声声说学佛,口口声声地都说大乘,口口声声要度众生,从那里开始?就从这里开始。所以刚才说最后得到这个究竟的果地,眼前这两个因才是我们下手的地方。所以我刚才说以前我不懂,说我现在是凡夫啊!现在要转过来,我现在是凡夫,赶快努力!怎么把因地上面种下圣贤种子,千万再不要把那个凡夫的因,继续增长,继续增长永无了期。所以说这个人不对,那个人对我这样,这都是凡夫的因,都是生死的因,都是轮回的因,赶快把他切断,这才是真正学佛的人。你能够切断了,至少你不会堕落,你能够切断了,把你切断净化这个告诉别人,真正帮忙别人,真正弘法,那个时候就可以开口了,道理这么简单!所以这一件事情正是我们凡夫做的。了解了这个,专一也专一得起来,信心也建立得起来,恭敬也必然,自然而然,讲法的人把他看成佛。不但讲法的人看成佛,恶人你也把他看成佛,为什么?恶人为什么把他看成佛?这个很简单,没有恶人你就没办法成佛,你的成佛靠他啊!所以佛陀说的清清楚楚,我之所以成佛靠两个人,第一个我的老师,他是佛,告诉我这个道理,单单告诉你道理行不行?没有用,你还得去做!第二个靠提婆达多,他为什么靠提婆达多?这提婆达多是个代表世界最恶、最罪大恶极,没有比这个更坏的,没有提婆达多我成不了佛,他现在使你成佛,当然你要敬之如佛。这个很简单!这个道理说起来那么简单,那何况他现在是佛,你能不敬他?我们提婆达多都把他敬之成佛,现在告诉你道理,你反而不恭敬他了,有这个道理吗?所以我们真正重要的不是做不到。我们往往去修行,头磕了半天,怪不得憨山大师说:“你头颅磕破也徒然,然后呢你念佛,喉咙喊破也徒然。”你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方法,有了正确的方法,随便一点事情都是功德,何况是念佛,何况是拜佛,当然有无比的功德!这个念佛的功德,拜佛的功德无量无边!所以说看你有没有正知见。正知见那来,非听闻不行,从那里听闻?善知识!就是这样你怎么能不把他看成佛。我们了解了,好,继续下去。 % q7 B8 a |4 d1 b. ?: F
* r7 ?9 h' f1 v! Y* R$ \0 ~# N【“应视如佛。”】 - R' x2 [0 J' A
5 l7 G0 T& ]/ b+ O, j' _5 c8 ]3 {
下面是解释,那么看成佛怎么办啊?要对他
) [# _; l2 I2 V" `9 O& j- `' s9 F" }, @( {) A
【“以狮座等恭敬利养而为供事,断不尊敬。”】 + [4 i% o$ a1 M" V
9 `5 D" ] t3 ^: g4 j 要对他这样的恭敬。
* a, q0 C- ]; L' @: }, K1 x- M5 T* a9 k' Z5 R6 u
【“应如菩萨地中所说,而正听闻”】
5 r7 N9 k0 q# e- D/ U& O
( J9 \" D6 H: K$ t7 ]+ l& ~ 那么上面告诉我们,下面告诉我们菩萨地这个论上面,菩萨、祖师详细说明,正式听闻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8 X( J4 J3 j' y+ Z- _8 d' C
Q$ z) r2 w8 B) e( H r6 ]- |1 c! l【“谓应无杂染,不应作意法师五处。”】
4 M$ R: `1 D8 g! _2 ~+ s: z
. d- }8 a8 Q, `1 z; } 他主要的就是心里面要纯敬专一,不可杂染,这个杂染下面会解释,另外特别举出来。我们脑筋里面不要从这个概念去想,不作意法师五处,这个都是非理作意,非理作意把我们送下恶道的,如理作意把我们超脱轮回,帮助别人的。那么这杂染是什么呢?下面那个两部份: $ ~9 D+ b) P% }) C r* J
! I+ O( ]8 `8 c: L【“离高举者,应时听闻,发起恭敬,发起承事,不应忿硡,随顺正行,不求过失,由此六事而听闻之。”】 # f. ~" L- \- W4 Y. {) h w6 F, e
, [+ z) C& u- j1 R. f" N 这个杂染当中第一个,把自己举得高高的!第二个,把对方看不起,这个高举要拿掉,轻慢要拿掉。什么?恭敬,专心!因为你离开了高举了,所以你谦恭,所以要时时、要应时去听闻,听的时候要恭敬,不但恭敬而且要种种承事。这个承事分两方面,第一个,身语承事,第二个,如法修习,这个都是承事。这两个都需要的,然后不应忿恚,心里面不要起不随顺的。这个忿恚有多种,或者由自己方面,或者由对方方面。所谓自己方面,譬如你不舒服,或者什么啦,对方呢?也许他说到的法触犯你的心等等的话,那个时候千万注意,这个很重要的。我现在就体会到,我所以常常给大家说,我今天所以多多少少能够跟大家同学在那儿讲讲的话,最主要的原因,一开始就得到那个善知识的摄受。
+ f1 _/ r# V7 N* \! B: Y6 N6 X& x7 w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卷B面
* V, ]4 c# N) Q3 U1 s' i
- q l& g# Y- |5 T 主要的原因,一开始就得到那个善知识的摄受。大部份同学都晓得我这个善知识的行相,今天再说一遍。我跟了那位善知识几年的时间,他很少给你好好的笑一笑,你做什么事情,跟他说,他总归觉得不对,总归是呵斥你。结果,我现在一直感念他,就因为他这样,所以多多少少把我这个烦恼降伏了一点。以这个地方特别说不应忿恚,随顺正行,听完了以后要照著他去做,不是一口气叫你做到,你总是跟著他所指点给我们看的,就是佛菩萨指点给我们看的而去做。去做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说,他教我这样做,他自己还不是有毛病,那个千千万万不可以。不求过失,不要求他的过失,要求谁啊?要求自己的过失,你求自己的过失,你就改善了,由此六事而正听闻。所以以前我在常忆念颂上面听过一个颂:“己过如山己不见,师过秋毫亦明察,法不相应实由此,勤加忏悔常忆念”。我在这地方写一下。我再说一遍,自己的过失,比山还要高,积得如山皆不见,看不见。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一直在惑业当中,岂止山哪,像法界虚空一样的这么多,看不见。师过呢!老师的过失秋毫一点点,你看的清清楚楚,法不相应实由此,我们修学了佛法不相应原因就在这里,勤加忏悔常忆念,常常摆在心里面。你能够摆在心里面,你就得到好处,就这么一句话,你要常常摆在心里面,这最重要的,只有这一件事情,你就得到好处,千真万确的。你有多少时候能够反过来看自己的过失,你看见了那时候觉得我自己修学佛法的人,穿了这件衣服,原来自己还这么差,那时候你就有希望了。然后你把那个师字改一个人,那是更好,注意啊!就这么一点点,佛法就这么一点点,所以叫内学。外学,就是看外面的,内学就是反过来,反省自己的。
' d# H0 P1 f4 c$ S 我记得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一很有趣的公案,很有名的公案,与其说有趣,不如说是最感人的一个公案,南山道宣律祖,那真了不起,对我们中国贡献,对佛法的整个的贡献。他先跟他的老师学,他老师跟他讲戒,听了一遍觉得懂了。戒,这个东西,一听,他绝顶聪明的人,觉得就是这样了。然后呢?他也是讲来讲去就是这个东西,他自己就到外面去参学。那老师,好了你要去外面参学,结果他就出去。结果转了个大圈子,看来看去外面也不过如此,没比他师父更高明的,所以他又回来。回来他师父把他赶出去不要他,他拼命求忏悔,忏悔也不要他,跪在那里苦苦的忏悔,怎么说他要努力,最后又回来。回来了以后,老师没别的,还是讲那个东西,还是讲以前的东西,他自己多少年已经听了,已经都听懂了,觉得没有味道,所以出去的,回来老师还讲这个,然后他一心一意的听了四分律廿遍,你们看看道宣律祖那个公案去,一代大祖师不是那么简单!我们现在这个懂了,实际上差得很远,我这个随便提一个公案。你如果听懂了,回过头来一照的话,发现我这个浑身不晓得多少的罪恶在这个里边,全部精神拼命晚上廿四小时不睡觉都弄不过来,你只要一照就立刻发现,我想人人都有这个本事,人人都有这个能力。可怜的就是,就在这里,所以他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千万不要找人家过失,固然是老师的过失不可以找,别人的过失也不可以找。我们现在说这个不修行,不行,因为这个习性已经非常厉害非常厉害了。我们缘法跟法相应的心没有,可是一直一天到晚在那散乱当中,随便一点的风吹草动,你眼睛就看见,无非都是看见人家的过错,这个毛病就在这里。然后呢因为过错,分别那个邪妄分别的是非,然后斗争,然后造业,都在这个地方来的。所以只有一个办法,回过头来看自己。你一旦看见了,不要说老师的过失绝对不敢看,没有一个人的过失你敢看见。你那有时间去看那个,一看见自己的过失下地狱,那个油锅,那个刀山,等在那里,你怎么有时间肯去一步之错?那个油锅就等在这里。所以法不相应实由此,勤加忏悔常忆念。然后呢高举不可以,轻蔑也不可以,不轻蔑应该怎么办呢?
! v! m0 b: `; x! e7 r. a. b2 s, ?0 @8 I$ C' a! c b. ~# w, X
【“谓极敬重法及法师及于彼二不生轻蔑。”】 # A3 n/ `1 G3 K# ~: r9 s
. v4 e5 H2 N1 Q: i8 {+ H I
法跟法师不要一点点轻蔑,要恭敬他。 . U6 ]3 `8 Q- @- N
3 G ~5 \- H8 s5 z
【“不应作意五处,”】 6 T. F7 y. b, e4 @( I: ?3 L$ i- T
( U7 W8 a: @) a) g5 b I7 @5 r
这个五样东西不要,特别的,我们很容易犯的,那五处啊? $ w7 h$ |0 N( k+ G' c
" X" p z* @+ r9 S
【“戒穿缺,”】 + J! f6 B1 C3 w1 \. T
* h4 i+ |6 x3 K3 k2 H6 R# B
这个地方不一定持戒,换句话他自己的行持不够,穿缺有他特别意义,简单一点说,他自己好像做不到。这一点我们要了解,固然可能的做不到,实际上他做到了你看不见,千真万确的。以我,不要说过来人如何高妙我们看不见,拿我们眼前来说,大家都说眼前的时候,我跑遍台湾都看不见一个人,我却是看见很多善知识,我的受用就在这个台湾得到的,千真万确!现在还有,眼前也有,那你们只要好好的去学,我保证将来你们都会看见的。所以说你不要看人家,你真正过失改过了以后,那个时候你才会晓得这个善知识的行相,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点特别重要,现在不必多去谈它,以后慢慢的慢慢的随时来说明这件事情。然后呢? 3 Q" B) O1 D% F5 {
5 D8 z; b X" C$ r1 G& v3 l
【“种性下劣,”】
8 ^% K F6 v5 i, _) `* o3 S. k4 D( o, N
我自己的出身高贵,这个人好像身份很低的样子,长得又丑陋。 & c) ]. G, l' Q& ^+ m% K
l r! j5 p. h" G4 d0 y- ^( \; s5 {
【“形貌丑陋,”】
+ S* O( u: |( s( z# ~
/ V2 T+ p$ W% C2 E! v. @ 讲起的话文辞又鄙恶,人家讲的是非常文雅,典故、典章等等,他那个出起口来的话,好像很粗鲁的样子。 % p. d( a/ a5 e1 Z
! y0 C1 y; t6 ~9 }
【“所发语句粗不悦耳。”】
7 f' J8 i. c8 @- Z, q: Y1 f* O! K6 e4 U: L: W0 Z
别人跑得来告诉你,某人你真了不起你真好,他又跑得来告诉你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诸如此类,因为你听见了,
/ g) h: u+ h3 Q/ _3 k
- t7 ~6 e( ] c& W5 E6 x【“便作是念,不从此闻,而弃舍之。”】
& \; r V& U: T o4 x9 \% ~
+ X% d0 S& ]: {4 R 这地方没道理,听不进就跑掉了,完了,跑掉了,没有希望了。
; a0 [ [- \6 S' K* J5 `
% E( {* x/ M6 S5 f1 i6 k" v9 Q【“如本生中亦云”】
) e/ U* g2 b3 o- j) f
_- g2 ~' H; [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应该怎么办?佛陀告诉我们: ( t8 V4 C% m7 X
; r4 z4 D; V# B; a& ]. e2 W
【“‘处极低劣座,发起调伏德”】
2 k8 \4 u/ h/ m% x# I
3 |6 o: G+ v7 b0 I 你自己把自己放在最低,这个不一定是叫你坐得最低,叫你心里面放得低低的。换句话说你一定要把那个慢心拿掉;我是最差的,我要努力去学。你能够发起调伏德,我们修学佛法三个步骤,戒、定、慧,戒的名字叫调伏,调伏什么?调伏烦恼。本来你这个慢心高的不得了,你能够这样做的话,跟法相应了,马上调伏你的烦恼,那个时候你才有机会,法水才能够进来,所以“慢如高山,法水不入”,像高山一样,它尽管甘露下下来,流掉了没有用,现在你把它反下来的话,进来的,那对了,才能够调伏得下。那个时候, * K3 Z1 g. s; a( H: c, z
k2 x! i* }7 h0 \! P3 S M
【“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
" S! Y2 B/ `, ~, }
) B+ L* p* {7 y: c! t1 U- _ 你欢喜呀,就像饮甘露,甘露是治我们一切病的,现在呢治我们生死病。反过来,如果你没有这个,你拿这个心情去的话,你也能够得到这个法的滋润,体会到这个法的美。说
& F9 W' }2 j+ [) G" s5 S9 t
0 z2 i: y+ x' J4 \1 Y" q【“起敬专至诚,善净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 1 B8 o- x1 m4 G/ r, j" G7 y2 n. s
, l& S0 v" N% \* O/ z2 C/ w- Q 恭敬、专一、至诚,这样的来净化自己的内心,调善我们的内心,把心里面的脏垢,彻底的净除干净。这个时候,有个什么现象啊?你不会论这些是非,就像个病人一心一意的听那个医生招呼。我们现在是无明大病,听那个佛、法、法师告诉我们的法药,然后一心一意去承事他,去听闻,这就对了。前面就是告诉我们准备。够不够?还不够。这个真正听闻的前面,已经有了,后面这个正听的轨理,究竟说起来,还是一个听闻之前的条件。下面,说“正听轨理”。
5 ?/ O# C( \% i3 @ r; f 正式听闻的轨理,实际上这个里边还有,还有的留到下面讲,我们一步步讲下去,自然会分的清清楚楚。所以现在好,没错,前面的障碍扫除掉了,用什么方法?思惟听闻佛法的殊胜利益,把自己不想去听,不愿意去听的拿掉了,那么听的时候又产生种种,不但得不到好处,反而反效果又净化掉了,这样,所以那个时候可正式听闻。又分两方面,一个是障碍方面,另外一方面,正面的,反面的。正面的,反面的,自己的过失,“断器三过”。正面 * f+ ~' L0 A1 b: Y7 U
的还要具足这样的条件:
# A, Z" I3 k: C# [. z' e" \1 E2 ]8 N
【“具六种想”】 - M( G' Q6 M- o0 [" p5 g
! @. l+ T+ L, l* M3 S# y- {2 m 今初,他告诉我们:哪三个过失呢?他先说明 : P* A- d* }. ?+ q% c1 J7 t
7 t4 G' b: ~( Y" K5 }$ R【“若器倒覆,”】
+ T, N, A% K. d) O8 h4 V% |
% j7 ]7 H C! ~9 S; r1 i 这第一个。 4 Y# V: X1 } S5 C" z7 D9 o
- A( o* b# J; h) g ^( B
【“及纵向上然不净洁”】 4 L: Q+ b8 u" P/ i' K* v0 }% L
0 l/ @' T' t6 J f
第二个。第三个。
# ?$ K q* F* y' L- `
6 [9 O. T5 D7 m! U4 w2 H【“并虽净洁若底穿漏。”】 2 m4 Z+ Q! s! V1 ^1 y: s$ S
5 ^( Z1 B1 X3 u1 J9 k 说倒了的器具像那个杯子一样的。这个杯子这样摆,不行,那个法水进不去。然后它向上,但是那个杯子里边有脏的,有毒的,没有用。然后你把它洗干净了以后,那个杯子下面有一个洞,漏掉了,也没有用,这很明白,那么现在我们修学佛法也是一样。所以他说那个杯子, ( g) k/ m+ h' t% O6 Y
, {1 k% H% |% `9 P$ X8 {
【“天虽于彼降以雨泽,然不入内。”】
& Y3 c' w/ d1 i* L. T M
. W7 C4 Z# a; a/ _* u5 ] 这是第一种情况,如果倒过来的话,盛那个甘露,不能,进不去,你把它倒过来,不再倒了,向上了,向上仰了,但是里边脏, ( v, V, U8 m* P, d
/ E- g( v! G5 V, {4 Q9 d【“及虽入内或为不净之所染污,不能成办余须用事。”】 % B6 c& r7 {) g; `2 n) t" n! R
3 u( F' F) Z5 ~: h 你不能用这个东西派上用场,
6 J7 U! q. _9 W* Q8 e" _0 W: |/ O
- D# O6 I. @7 z- c: h【“或虽不为不净染污,”】
0 Q7 n0 F1 J+ c3 l$ Q5 l6 ], M( y& C; K
虽然没有脏,然而不住在里边,漏掉了也不行。这个比喻,比喻什么?比喻我们现在听法的时候,也是一样。听法的时候,第一个呢?
5 o, z8 y1 E, g$ j- |- c
: j9 K2 F6 q; h' F. a+ D( d" d【“不属耳,”】 " Z, X* w6 q, B/ R5 V% ]' i
: K! z4 G1 I) _2 F7 A: m
就是根本耳朵没放在这里,而他在那里听法,我们呢?两种情况,心里面胡思乱想,乃至于有的人,平常我们上课有这种情况,在学校里,老师上课,抽屉里面拿了一本小说,就在看小说;不看小说,胡思乱想,等到散乱心过去了以后,打瞌睡,一点用场都没有。我们平常的时候聊天,聊了个起劲,叫你去睡觉,叫你不要聊天,做不到,可是听法的时候他就打起瞌睡来了,一点用场都没有。这个实际上就是我们的业障,碰见这种情况,好好忏悔,这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呢? c: e2 c- D% j: {5 J7 g% d: H+ m
4 `, D7 G5 x0 `【“或虽属耳然有邪执,”】
! k: ^) F1 Q% a0 ] o) C. ? n a9 T' h* W; L Y
他耳朵听见了,但是心里面有邪执,或等起心有过失,他这个邪是错的。执,可以说两种,可以说一种,他没办法跟那个法相顺,他听见了以后,听不进,他有他的执著。也许他在这里说,我在这里可要学的参禅,他在这儿教我念佛,不行,不行,这个没有用,现在这个时候你还讲这个干什么?诸如此类的事情,他心里面总有他的。还有呢等起心,就是他听了法跟它相应起来的这种,他有他特别的概念,这个里边有错误,没办法跟那个法相顺。譬如像我刚才说的,我自己以前的这种经验,我自己的过失,这个法师真正告诉我们,某人哪你该怎么办,我心里面怎么想?法师你告诉我这个,我还是个凡夫啊!说多了有的时候受不了,我乃至于跟他说:法师啊!我还是个凡夫啊!这个就是
& e' ^ ?7 J' b' c$ [* n( o' {4 ?7 e1 o0 S5 m1 a. L- M
【“等起心有过失等。”】 ) @/ G- ~6 m$ n# ]4 k$ P
/ U/ u" T' |0 A# A 自己执著在这个,牢牢的不肯舍弃自己错误的见解,就这样,这个一点用场都没有。 * ]) h& a( S6 K4 ~$ M, K# ~
% a( U! H) ~7 Q5 t, O
【“虽无上说彼等众过,然听闻时,所受文义不能坚持,”】 ' N: @/ j* k v: `* ^9 s) U7 J
6 F D. z% I. Q8 { 上面你一步一步拿掉了以后,那么很好了吧?听过了记不住,也不想去记,那还是没用。所以正规的来说,一定要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然后听的时候,还要不要说拿我的想法去想,你一拿你的想法去想就不相应了。真正应该什么呢?以菩提心相应的心,你晓得真正要学无上菩提,要学一切法,他现在在教,全心全意先听懂了他说的什么,照著他去做,这才是我们相应的。听完了以后,牢牢的记在心里面,这个是我们必须要的条件。所以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面,一开头就告诉我们,看看那个偈子,我们真正修学佛法的人应该有这种心情,看看,“专事听法如渴饮,一心入于意语中”。就是全部的精神,全部精神不是要瞪大了眼睛去看他,当你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头的话,你自己不知不觉全部的精神,专事,这个专事,心志所在。换句话说,它真正重要的,心志在那里,你眼睛可以闭上,但是全部心志在那里。有的时候,我们有人习惯听的来劲,全部精神瞪大了。我记得我那个时候刚开始的时候,我就跟仁法师听了法,听了全部精神在那里,眼睛瞪的大大的,仁法师常常跟我说:不要看我,可是过了一下,眼睛又瞪的大大的。以后慢慢的跟了他才晓得他为什么说:“我晚上不能讲法”,以后我发现他晚上固然不能讲,我也不能听,我晚上听了,我晚上也睡不著,全部精神贯注在那里,你自然而然就欢喜,精神就提起来,到那时候躺在床上睡不著。所以我现在感觉得很多人听了这个打瞌睡,那实在不相应,这个东西有毛病,那是种种善根可以,你真正要听法,不行的!专事,听这个法,那个时候就要像什么?像渴的不得了,看见那个水,你说摆在那里,你不去理他,会吗?当然不会!然后那个时候一心入于意语中,你全部的精神听他,他讲到那里,这意义把握住了,心里就相应了。你能这样的踊跃,听了法心里欢喜,心悲喜呀!佛法相应的必然情况。弘一大师走的时候,写了一个偈子叫“悲欣交集”,一点都没错,你到那个时候法相应的时候就会有这种心情,你也说不上来到底是悲是喜,说起来又悲又喜,悲闻法之太晚,喜从今天开始。实际上那个心情很混杂的,但是的的确确跟它相应。那个时候这种情况应该说,反过来我们应该听法,就应该有这种心情,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他下面告诉我们怎么样?如果像上面这种情况
0 q" W6 m4 F7 Z% p- m
" H% ~4 |3 l" O! c: K( w【“由忘念等之所失坏,则其闻法全无大益,故须离彼等。”】
: n. M+ d7 V! a4 x) V
; n7 I) `7 y1 G+ O# F ~9 ? 在这种情况之下,听闻这佛法,没有大益,他写那个大字很有意思,还是有一点好处的,佛法这东西真了不起!那怕你讨厌他,那怕你在这个地方说辨别他,老师讲了半天,他自己呢?那怕你起了这个心,是,你起了这个心以后你要下地狱的,但是等到你地狱下面出来还靠这个力量你又上来了,佛法之美,它必定有好处。但是要想得到大好处,却得不到。当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大好处,每个人绝不希望听闻了佛法,先下了地狱回过头来再升天,没有这样的事。所以我们要想得到真正的大好处,一定要把那个过失拿掉,过失拿掉的这个针对的这个方法,所以叫对治。
- {2 [9 C+ k3 g
4 `% F1 _+ j9 w G! F【“此三对治,”】 , \* P9 V$ F0 R2 C# O
9 m0 ~% J' w& d, g# q6 q N- [1 U
是什么呢?
g7 `9 Y- j5 `: `$ s4 K( J8 z9 z$ d' V
【“经说三语,”】
; Z" T, x2 R/ B. Z- E% g a' v) c2 Z. Z* W* {, D
经上面怎么说啊? ! z, \" S ~) p# f$ c0 Z J
8 Y4 _6 p8 H- J" f, @# x. ~【“谓善谛听闻,意思念之。”】 ! }/ Z$ \+ S/ g2 j" }
9 i2 l4 x) G4 O- S2 ? 听的时候好好听,然后呢?好好的听完了以后,如理思惟。 * B* T" b: `! K
. P+ o. G9 D9 s
【“此亦犹如菩萨地说,‘希于遍知”】 ; T6 }" p2 e: H: |6 l
& s2 U* N! a* A4 l; I 你要希望得到这个,你一心好乐希求这个,遍知,正遍知,就是佛陀智慧,那怎么办呢? 6 i; m3 m% J0 R8 U9 Y
$ a) f8 N+ M& T4 O. y3 Y
【“专注属耳,”】
4 Q3 }7 i" I! k, t6 t4 v( w' M! v- o+ o! C/ s8 @4 R2 l7 u
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把耳朵听在那里。 ' s* o- |5 K3 r! K% T
* Q5 o; ~/ T5 ~3 S" U( F$ s
【“意善敬住,”】
' b5 K1 l2 Y$ m0 ]/ \! z
w+ t0 {9 ~7 d$ y0 v' z! u0 `; Z9 y 这个意,你心意要善要敬,要安住在这个地方。 P5 B/ m! F. L3 \
/ R6 z% L! d. F( k, D【“以一切心思惟听闻。’”】 , {3 }, @8 Q7 n* f! n
q" O) |7 Y+ l6 C
全部精神去听,这个是论上面告诉我们的。完了以后经上怎么讲啊?我们每看经典,尤其是大乘经典,他一定说,比如那一个人听闻,启发那个问了,佛陀就说善哉善哉,好极了,好极了,你问这个问题啊,然后呢他一定告诉我们“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这个话,不一定用这个方式,可是很多经典上面都说这个“谛听善思”。平常我们看见那个佛经上面,好像这两句话无关紧要的,场面话交代一下,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这两句话是何等重要。所以本论的真正殊胜,列为四个大科,而这个是第三个主要的,你没有前面的准备,告诉你这个正闻没有用。你有了这个准备,来了,根据那里呀?佛经上说的清清楚楚。所以我们现在说,不要人讲自己可以看看佛经就看懂了,那这种都是天才,天才是当然的,普通一般人是绝不可能。经里面这个谛听善思,有这么深刻意义在,平常我们不了解,你了解了,你就做到了,那个时候你就步步向上了。这个是断器三过。这个过失要断除掉,断除了过失,然后呢,正面还要具足这个条件。“要具六想”,这个最起码的。不是说单单那个三个过失断掉了,后面还要有,不过这个地方最前面的最起码的这个要除掉,同样要具足的六样东西。这个六个东西,第一个, " G0 }! v A9 p) N
6 p |3 f# M( q. p! e' m6 x7 N
【“于自安住如病想者。”】 . O+ l x8 N) f) h
2 ?9 ]9 W) |8 a/ `% ^) ], J, E
听闻佛法第一个先自己说我现在在病当中。 5 U6 |0 e0 e5 Y, h5 g0 r
9 e9 N2 C0 a6 t$ E% J【“如入行云:”】 0 u& j2 S G+ X
8 ]" a) ]5 h2 D Q
这个入行论是叫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我们大藏经里这个名字不叫入菩萨行论,叫菩萨集学论,好像这样,我一下忘记掉了,这是寂天菩萨造的,可是我们大藏经里说是龙树菩萨造的。寂天菩萨是龙树菩萨的弟子,我不敢肯定这两个是一是二,说不定是寂天菩萨又把他师父说的这个内容增加修改一点,或者是我们传的人译错,这个不敢肯定。他怎么说?
$ }- t' a: h, A- M# R" U8 o: r: S+ o1 @: d
【“‘若遭常病逼,尚须依医言。况长遭贪等,百过病所逼。’”】 ( T0 ~1 O) f9 |; X# q
/ l: P8 n( m5 E1 q) i5 A5 H/ m 说如果你遭到了一般普通的病苦所逼恼,那个时候你怎么办呢?一定要找医生,照著医生的话去做,何况我们无始长时遭到三毒贪等,各式各样的百病。这个百过不是一百样,这个百字,泛百,我们说泛百,泛百,是所有的。因为我们在无明长夜当中,我们没有一样对的,全部都是错的。我们为了这个大病所逼居然不知道,现在我们生了一点小病,我感冒,我头痛,我要去看医生,我在这躺一下。现在我们这么大病居然不管,这个人真可怜!所以第一件事情要了解,你了解了,你才肯去找医生,那个时候你听了有用了。所以他下面解释:
* \$ z* K' ? ?
: k& a0 t/ ~) D, c- d1 C* P2 k【“延长难疗,发猛利苦,贪等惑病,于长时中,而痛恼故,于彼应须了知是病。”】 ' s& c ?3 t. B$ ?4 l2 y4 s. L! {
" r( h4 p2 A& S1 p' G
说我们无明长夜当中,而这个病很难把它治得好,的的确确很难很难!而这个病,发猛利痛苦,我们眼前一切问题没有一个例外,都在这个里边。是什么?贪等就是三毒。举其纲要,整个说来,我们平常说的,以天台的说法,见、思、无明、尘沙,总之没有一点点例外的都在这个里头。时间呢?无始以来没有一分一秒曾经脱离过,这个痛苦的不得了,身上痛苦,心上懊恼,对于这个地方才是应该知道的,知道这个是病。
- b% E. P( m( ]. L* `: f* \% N" S+ l- o7 h' F6 K
【“迦摩巴云:”】
% i* f8 ^& M/ ~6 S" |4 q U( a. g7 T
那个祖师就告诉我们说: & G/ U& j; |4 {0 p1 V: N
) s4 j# [! X( J" e' ~【“‘若非实事,作实事修,虽成颠倒。”】
c: T8 m$ O3 E1 c
5 w5 R( h3 }" `: \ 这是说假定你修行,修行而又修错了,是不对,颠倒,但是多多少少知道修行。我们现在什么,我们现在的状态怎么办? * c2 T$ G+ K9 i) S2 d
/ K$ p" c& G& ?' `+ ^1 ?【“然遭三毒,极大干病之所逼迫,病势极重,我等竟无能知自是病者。’”】
0 M% h* n; O }/ |: N' q" M/ C+ ~. C. [/ ^" s
现在我们什么状态?我们遭到三毒大病,这个病是大的不得了。我们起心动念很清楚的,好的境相现起的时候,心里面觉得很欢喜,这是什么?贪相应法,非常明白。你这个欢喜,这个好,在贪当中,跟著它去掉了;不对的境界现起的话,你又觉得这个不对劲,嗔相应法。不在这个当中,什么状态?痴相应法。请问大家每一个人仔细检点检点看,有没有一个时候跳开这个的?可怜的是,可惜的是还不知道,病大的不得了,醒来的时候是如此,睡觉的时候也是如此,上天的时候是如此,下地狱的时候还是如此,小的时候如此,老的时候还是如此。病势极重,我等不知道这个是病,这第一个要知道的,想想看对不对?如果你听法,对这个不了解,那没有用,你了解了这个,一心一意才晓得我这么大的病,就会推动你去做。平常我们常常说,我现在感觉到要去修行佛法,这个的的确确,在座的诸位,不要说在家,出家人是这样,在家人也是这样,都是很难得有善根,要修行,要了生死!要修行,但是你真正跑到那里觉得就是提不起来,就是没劲,为什么?没有力量推动你,你不晓得自己病,如果你晓得自己病的话,这个推动的力量,必然。就像比如我们坐在这里,叫你去动一动,千难万难,一下忽然地震了,就是你生病爬不动,站起来跑的个快,我想这个我们人人都会体验到吧!眼前很简单,马上地震了,你马上跑,头痛也好脚痛也好,什么病都没有了,因为这个力量推动著你。现在告诉我们,假定你知道自己有这个病的话,你会一心一意去求了,所以他教我们具六想,它不是空话,有绝大的道理在,本论的真正殊胜的地方也就是这个。 |
|